產業不升級就會滅亡 by一書

· 本站原創

今年加入《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專欄作家袁莉,最近刊登一篇《美國無法阻止「中國製造2025」走向成功(Why Made in China 2025 Will Succeed, Despite Trump)》說:不現代化就會滅亡。什麼是現代化?她只說到自動化改造,現代化應該是整體產業升級吧。

袁莉以東莞為例。東莞是位於珠江三角洲的一座擁有800萬人口的城市,其經濟過去一直依靠製造鞋、玩具和電子零部件等向美國和歐洲出口的商品。在許多方面,東莞看起來很像大眾想像中的、以製造業廠房為主的中國,城市中有大片區域是由一排排長方形廠房構成的。遇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訂單枯竭,東莞淪陷成中國最有名的淫都。在過去的十年裡,工資增加四倍。願意從事枯燥、壓力大的裝配線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更多的人想從事服務業工作——比如在飯館當服務員、配送電子商務包裹等,這類工作讓他們能與人打交道或到處走動。一些工廠只好遷往成本更低的國家,一些永久停業了。能留下來的必須有硬功夫。

借東莞「勁勝智慧」製造事業部總經理黃河的話說:「我們稱之為十八羅漢來東莞」。十八羅漢在華人文化通常比喻勇闖十八銅人陣,意思是打硬仗,袁莉英文版寫做18 Buddhas,美國人恐怕會誤解。

談到薪資問題,我最近遇到一位臺商說,十幾年前,他畢業出來工作領到的第一份薪資,是26K。幾年過去了,台灣的物價漲很多了,生活各方面的需求比過去還多,為什麼我們的薪資還在原地踏步,這很值得檢討。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應該面對問題來解決,不是為了選票每天在吵翻天,選舉的激化與對立讓台灣耗損許多的國力,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根本問題,又該怎麼解決?

這位臺商心中可能沒有什麼關稅區主體性的根本概念,臺灣今天朝野的對立起源於臺灣要不要變另一個香港。。

他說:一個家庭需要一些基本開銷,如果沒有給勞工基本的足夠的薪資,員工總是在擔心自己生存與生活的問題,他怎麼跟你好好的工作?他的注意力會擺在怎麼才能多賺點錢,這個是需要被正視的問題,企業賺不到錢,就不想投資多一點在員工的身上,兩者的關係變成不良的惡性循環。

這一點,我毫無異議。

選用一個人才,一定要給合理薪資,照顧對方需求,工作才會愉快。他不在乎對方是不是名校畢業,他只看能力,對工作是否有企圖心,是否主動有熱情。通常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新鮮人,他會給出35K的起薪,如果有六七年的工作資歷,公司很需要的人才,他知道對方這時可能有房貸養家等等的壓力,為了讓對方能好好安頓生活,他會給66K的薪資,如果公司賺錢,也會有分紅制度,給出更合理的薪資,這樣才能要求人家工作盡心盡力,這是企業雇主基本的良心。

但像東莞「銘普光磁公司」這樣有在制定自己自動化方案的企業,工資並不像他講的好。據袁莉報導,銘普公司在一棟廠房的外牆上列出了職工福利:每月工資連加班費最高大概可達1100美元(僅僅臺幣33K)。38歲的研發經理張曉東說,銘普大約500名管理、研究和行政人員,除正常工作日之外還得多工作三個小時,以維持工廠的運轉。張曉東和同事想盡辦法將工廠自動化。花了兩年的時間,每天調試機器、重新設計零件,工作到深夜,幾次嘗試都失敗了。張曉東說:「我們知道智能製造是未來的方向,但達到那個目標不容易。」

協助銘普全面自動化所需設備的是東莞普萊信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因為這些設備是中國製造的,比從日本或美國進口自動化系統要便宜。但便宜也要管用才行。

袁莉說:毫無疑問,許多中國企業的升級努力將會失敗。《中國製造2025》的其他目標,比如建立世界級的微晶片產業或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目前仍遙不可及。

既然說許多中國企業的升級努力將會失敗,《中國製造2025》的其他目標,比如建立世界級的微晶片產業或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目前仍遙不可及,為什麼報導標題是《美國無法阻止「中國製造2025」走向成功(Why Made in China 2025 Will Succeed, Despite Trump)》?是不是可以改成「中國製造2025」失敗也絕不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