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容被醜慣了沒 by一心

· 本站原創

德國自由記者白德瀚(Klaus Bardenhagen)的文章A Tale of Two Buildings,提到他在德國歌德學院刊登關於台灣市容的文章,被翻成中文後,在社交媒體被大量轉載,文章裡他闡述了幾個重點: 

1.台灣市容總體來說很醜,以至於很多第一次來訪的外國遊客會被嚇到,或至少感覺困惑。

2.有美感以及有好好維護的建築物,會提升生活品質。

3.保養維修需要投入心力,也需要有人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 

最重要的是,如果台灣人想要嚴肅看待市容改善這件事情,他希望,不是為了給外國人留下好印象(避免「丟臉」),而是為了自己。一個有這麼多傲人成就的社會,難道不值得住在一個更宜人的環境裡嗎?(Or does a society that accomplished so much not deserve to live in more pleasant surroundings?) 

對台灣人來說,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我們的金錢和時間,到底都花在哪裡?

舉例說,他在延平北路看到兩棟老建築,設計並不是非常講究,但看起來非常吸引人,他歸納出幾個原因: 

1.沒有鐵窗

2.沒有外裝突出的冷氣機

3.沒有糾結成一團的電線

4.新上漆

5.窗戶和招牌,與建築的歷史美感一致 

broken image

他還用谷歌街景去回溯對比,發現,這兩棟建築之前也很醜,可見,改變並不是那麼難以想像,小小的改變,就會帶來大大的不同。他不會期待台灣一夕之間改變,他只是要強調「就長這樣,沒輒了。(That’s the way it is, and nothing can be done)」真的只是藉口而已,最後他用括弧補了一句:「但是,老兄,台灣的城市如果不這麼醜,那台灣會是多麼一個更棒的地方啊!」(But,man, what an even greater place Taiwan could be if its cities weren’t so ugly…) 

下午出門時,沿路特別注意鐵窗、冷氣、電線、外牆、招牌,突然很刺眼,真的又醜又凌亂,破敗不堪,難怪作者說,他都會跟第一次來台灣的外國朋友作心理準備說,很多地方看起來會像是貧民窟,但絕對不是…,台灣不是沒有錢的國家。我發現,因為很久沒出國,我的眼睛已經習慣這種景象,視而不見了。今天重新打開,真的很震撼。 

跟小珠聊到這件事,她說,她從來都沒有習慣過,每次有外國朋友來,她總是會事先打預防針,「台灣很醜,要有心理準備」,等他們實際來到後,他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地方,像是東西好吃,或人很友善之類的。但即使說到美食,她家附近景美夜市,她只敢去兩個攤,其他都敬而遠之,有外國朋友來,她也不會帶他們去那裡,因為不只是視覺上,還有髒亂、不衛生和嗅覺。我說,別說景美,就連天龍國天龍區有很多外國觀光客的永康商圈,我週日早上經過,都會聞到臭水溝和垃圾的味道。 

最後,還是回到優先順序的問題,台灣人即使有錢,也會花在自己家裡的室內裝潢,而不是花在建築物的外牆,因為,我們會覺得公領域的事,與我無關。小珠說,在法國,法律規定建築物外牆每十年就要更新一次,想像,在台灣,如果有類似的法規,我們的注意力是否就會不一樣?白德瀚也在文中提過,很多人拿台灣的氣候又濕又熱作為理由,但看看新加坡!

很多人出門,都會穿得時尚有美感,或至少乾淨整潔,因為這跟我們是否能夠感覺自尊自重,有絕對的關係。那麼,一個城市的穿著呢?想像,如果我們能多花一點點的能量去改善市容,那麼,生活在這裡的榮譽感,舒適感,和生活品質,是不是會大大提升?

對比這個新聞,觀光局打算花錢吸引大家回去看嘉義縣布袋鎮高跟鞋教堂,還不如把這個資源拿來改善所有觀光景點的衛生標準,以及好好面對台灣城市很像貧民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