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什麼樣的通才教育 by一心

· 本站原創

台灣長期以來,有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那種中央集權的科舉考試制度。考試的內容,跟工作現場需要的能力,越來越脫節,而且,完全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大學畢業生最常抱怨所學非所用,但台灣最奇特的世界奇觀,是有一類人最相信高普考是所考即所用,只因為那是鐵飯碗的敲門磚,最荒謬的是還有人把司法官特考第一名等同「起訴、審判最獨立最公正」!

想像,台灣的公務單位,不用高普考然後分發的模式,而是讓各個單位直接根據其需要來招募專才,這樣就會有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願意進入政府,像唐鳳那樣。不然,以目前的制度來說,很多人或許有熱情投入政府運作,但是根本不想要浪費生命去準備那些無聊的考試啊!

其實,我們此時此刻在台灣所面臨的,不只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文化遺毒,也有全球性科技革新所帶來的挑戰。讀到黃少甫:自學,教育的開源行動,有蠻清楚的分析。他講到,

一,知識傳遞方式的改變,挑戰了慣行教育模式:

「有了搜尋引擎之後,資訊及知識傳播的樣貌已經翻轉:資訊選輯可以由資訊使用者發動,而且需要時再找就行。這一翻轉,讓慣行教育做為知識傳遞管道的價值,變得可有可無。」

二,人工智能的發展,挑戰了慣行教育的人才養成目標:

「只要是大量且重複性的工作,人工智能都將勝過人類──例如醫療診斷、批改作業、法律諮詢等。跟大量重複相對的,是那些新的需求、新的應用情境、或是偶發非常規事件;這些情況下,人類還是遠比機器更有能力應對。

那些重複工作的技能,正是過去慣行教育最適於訓練的;相對而言,現在更需要的創新能力,卻是慣行教育較難培養的。」

從以上兩點來看,台灣現行的教育,以升學考試為主,使用單一版本的教材,強調重複工作的技能…,很明顯的,都沒有在為學生們準備未來,不論是就業或是人生!

未來的世界,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我最認同黃少甫文中的這段話:「大部分專業之所以有價值,不單是因為擁有別人沒有的資訊,也必須能將資訊整合成有意義的知識結構,並轉換成有效的實踐方法。」

這段話可以用在任何專業,包括學宗教,在這個時代,智慧法語、經典語錄…,上網Google就有,人們已經不會滿足於只是把法語剪貼出來搭配美圖的呈現方式了,我們要鑽研和開發的,是這些智慧和不同領域的其他知識架構如何對話、以及將智慧轉換成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方法。

如果我們的專業就是「人性的流動」,那麼,我們要有能力進入一個企業/團體蹲點,在三個月中,就可以診斷出工作流程上、人際互動上,有什麼樣的障礙,以及,提出可能的移除障礙的診斷處方。

不論在什麼場合中,都有「指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診斷能力,就是通才教育要培養的人才。其實,每個人天生下來應該都有,小孩子的時候都會問為什麼,只是一直被大人敷衍、被禁聲…,到最後,就失去了這個能力。

通才教育,是要重新喚醒對所有現象的好奇與熱情,尤其是對人性如何自然流動,如何能夠避免扭曲,或者扭曲了如何解開束縛,有源源不絕的好奇。背後,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與熱情:人性一定是嚮往自然的,嚮往真,嚮往自由,嚮往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