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苗引發國人激烈的討論,甚至引發了「疫苗之亂」。我認為這個問題很複雜,需要一個更整體、動態、長遠的觀點,才可望釐清當前的混亂狀態。本文從國家安全與公共財兩個面向切入,希望能有幫助。先從國安的層面開始。
柯文哲問了一個問題:「政府應該保護人民,還是保護產業」,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可是如果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提問,要求大家二選一,答案很清楚,那就是保護人民,因為人民的生命價值當然在產業之上。但是,這種二分法其實是很政治,簡化了問題的複雜性,甚至造成社會對立。因此,我將用一個比較動態、長期的觀點來處理這個問題。我認為,人民的生命的保護與國產疫苗獨立自主,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無法分割的問題。
病毒流感化須自產疫苗
我們都知道,新冠肺炎一直變異中,而且朝著流感的方向在發展,未來以流感的方式不斷地出現,可能是一個很難避免的趨勢,而且,就像流感一樣,每年的病毒不一樣,我們可能也需要不斷地注射疫苗。在這個大背景下,如果我們沒有疫苗產業,無法自主生產疫苗,就像目前,要完全依賴美英德等大國的善意,國家將失去保護人民生命的能力。人民生命與國產疫苗二者之間,其實不是對立,而是相互生成。
對台灣來說,政治因素讓這個問題變得更為複雜。這次我們購買德國BNT疫苗,很明顯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因此,如果長期疫苗的供應不穩定,不只無法保障人民的生命,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也都會受到巨大的衝擊。在這個視野下,疫苗是一個紮紮實實的國安問題,國家應該對疫苗應要有整體的戰略思維與部署,並從長遠的角度來籌劃。其實,不只是台灣,韓國、日本等國家,也都積極研發自己的國產疫苗,也都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新冠疫苗仍屬稀有資源
疫苗,是一個公共財,表現出兩種特質:其一,涵蓋性(non-excludable),也就是每個人都可近用、施打疫苗。其二,非排擠性(non-rivalrous),一個人的使用不會排擠到下一個人的使用。目前,除了新冠肺炎之外,我們所以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等幾乎都已經具備這兩個特質,也是標準定義下的公共財。但是,新冠肺炎的疫苗還只是稀有資源,遠不是公共財。除了涵蓋性很小,無法讓很多人近用外,前面一個人的使用更會排擠後面人的使用,所以才有搶購、搶打的現象。兩個公共財的特質,新冠肺炎疫苗都還沒有具備。
所以,解決目前疫苗混亂的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是把這種疫苗變成公共財。但這又談何容易呢?公共財的建立,其實很不容易,一般人通常都喜歡搭便車,享受公共財的好處,但卻不願意一起努力去建構、維護公共財,也因此很容易造成所謂的「共同的悲劇」(the tragedy of commons)。所以,公共財的建構與維護通常都由國家來完成,透過公共資源的挹助,以及公共規則的建立,才能讓公共財逐漸形成,並可以順利運作。
指定施打群體造成排擠
但是,目前台灣遭遇到一個公共財討論中很少碰到的問題,也就是一些私人企業或財團法人想要提供疫苗,解決疫苗不足的問題。從某個角度來看,疫苗的提供可以增加涵蓋性,有助於促成公共財的第一個條件,這是好事,我們當然要正面看待。但是,這件事能否有助於第二個條件的促成,也就是不會造成排擠的問題,要看後面的管理規則如何訂立,如果這個規則沒訂好,這些善意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以郭台銘為例,他很明顯說要把疫苗捐給指揮中心統籌使用,指揮中心有很清楚的分配原則,基本上比較不會造成公共財的問題。但是,我知道,很多私人企業,包括科學園區、以及一些工商團體也都表示要購買疫苗。目前還不知道這些團體會捐贈給指揮中心統籌使用,還是有指定特定群體使用。如果是有指定特定群體的話,就一定會排擠到他人的使用,這種疫苗就不是公共財,而是資本財,通常都是有錢人才可以使用到。如果私人企業購買疫苗是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的話,整個社會就會有更多的混亂與危險。
變資本財恐釀社會對立
過去一年多的病史顯示,新冠肺炎在大城市的貧民區特別猖獗,這並不是說,這些病毒特別喜歡窮人,而是這些地區的生活環境特別惡劣,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窮人施打疫苗的比率特別低,以致於很容易造成公共傳染,並擴散到整個城市。紐約、洛杉磯都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造成整個城市的崩潰。因此,政府對私人購買疫苗這件事情應該嚴格把關,要以公共財的標準來進行,而不可以讓疫苗變成資本財,以致於造成社會排擠,甚至對立等。
私人購買疫苗除了可能造成公共財的問題外,另一個問題就是本文開始所提出的,生命與產業該如何孰輕孰重的問題。短期來看,私人購買疫苗如果管制良好的話,可以提升社會整體的公共財,對生命的保障是有利的。但是長期下來,如果因此而妨礙國產疫苗的發展,甚至因此而受傷短命的話,台灣爾後的疫苗就必須長期仰賴外國,這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比他短期所提供的好處更多、更大。這是我們對私人購買疫苗必須注意的。
目前,我看到的現象是,當有人在喊維護生命的重要性時,卻同時詆毀國產疫苗的安全性,嚴重影響國人對國產疫苗的信心。根據《遠見雜誌》在今年二月份所做的施打意願調查顯示,在台灣人願意施打疫苗的人當中,有54.8%的人選擇國產疫苗,31.8%選擇歐美疫苗,15.7%對國產和歐美疫苗平等看待,1.3%選擇中國疫苗。換句話說,今年二月份台灣人對國產疫苗有信任的,加起來超過七成。但是,最近的民調的信任度都掉得很低,甚至到個位數,這除了因為疫情爆發外,我認為,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很多人刻意在詆毀國產疫苗。
政客問法過度簡化議題
柯文哲用「人命/產業」簡單的二分法來恫嚇民眾,讓人民把國產疫苗變成敵人。這種二分法是政客的標準操作方式,製造對立的最佳方程式。他更簡單地把國產疫苗與產業的利益相等同,把政府支持國產疫苗看成為產業利益來服務,甚至炒股,而完全忽略國產疫苗在整個國安的意義和價值。他的夫人陳佩琪醫師也一直唱衰國產疫苗,認為政府把台灣社會當成「大型的試驗場」,這些言論一直在串連,這才是國人對國產疫苗的信任度變得那麼低的主要原因。這些人表面喊著要保護台灣人的生命,可是卻是在無意識中、甚至是有意識地在傷害台灣人的生命。
疫苗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這是疫苗最重要的存在條件,這些品質當然要接受科學的檢證,以及施用的結果來證明。某些個人的不法投機,也應該嚴辦。
請不要用生命來威脅國人,國產疫苗與國人生命的維護不只沒有矛盾,甚至還互相加成。因此,
國人應該給國產疫苗更多的時間、以及更大的空間來證明自己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而不是刻意詆毀。
國家在整體的國安戰略中,如何在維護生命的第一原則的同時,也要讓國產疫苗有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只有當我們擁有品質好的國產疫苗,疫苗才會真正變成我們的公共財,才能真正保護人民的生命,以及國家整體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