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裡「那個女人」by一心

· 本站原創

《孤味》這部電影主題是在鬆綁小三。過去,台灣的影視作品中,小三給人的感覺都是破壞別人家庭的壞女人,不是瘋了傻了就是很壞,但在《孤味》中,由丁寧飾演的蔡美林,卻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正面形象。

不過,台灣社會還是蠻保守的,不能太直接,只能用一種極為含蓄的敘事,讓人先進入這些角色的處境中,去同理他們的困難,慢慢鬆動既有的框架。

談到「小三」議題,就回想起自己兒時的某天晚上,爸洗澡洗到一半,一位挺著大肚子的女子,來家裡興師問罪,那位女子的形象,真的就是連續劇中的那種「典型小三」,很兇,很鬧!不過,那時候還沒有「小三」這個稱呼,我們都只叫她「那個女人」。

我的母親跟林秀英不同,她很主動爭取了離婚。等我比較大了,我媽跟我說,「那個女人」是爸爸最喜歡的!所以,我隱約感覺到,在感情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第三者」。

在《孤味》中,林秀英和陳伯昌早就合不來,去台北開展新生活的伯昌,也曾拿了離婚證書回來,拜託秀英簽字,秀英說:「我以為婚姻是一輩子的。」不肯簽就是不肯簽。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不適合,又不願意離婚,那樣子分居就變成各取所需的解套。失去原配的秀英,猶原是獨力撫養三個女兒長大帶有一點點偉大的堅強女人。

電影接近尾聲,當林秀英和蔡美林在鹿耳門聖母廟月老祠相遇時,秀英對美林說,「蔡小姐,如果這些年妳怨我沒有跟他離婚,我也不怪妳。」這個角度很特別,甚至有一點突兀,原配秀英簡直就是把自己當做伯昌和美林這對伴侶的第三者!

 

其實,鄙視第三者為「小三」是沒有主體性的說法,正確的說:本來就沒有「第三者」。每個人都是「第一者」,每個人都是老天爺眼中的唯一,絕諸對待、有愛無礙,才可能做最真的自己。

第一者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是主動的角色,不束縛自己,不束縛別人。

第一者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相愛如初,不必計較他更喜歡別人。

第一者的意思是,每一個關係都是一對一,在一起或不在一起,都是真心相待,都是愛。

這部電影的最後,秀英不再為了有名無實的婚姻而綑綁自己,有種解脫的瀟灑,美林終於可以在靈堂上送伴侶最後一程,有種被接納的安慰,電影看到這裡熱烈盈眶,正因為我們心中也有些東西,一起被鬆綁和接納了。林秀英和蔡美林,都是第一人,都在嘗試做最真的自己。

我在《三昧智學院》聽過一段開示:

華人過年的「過」,有趨吉避凶的意味,跟猶太人的「逾越」(Passover)很類似,如果猶太人「逾越節」代表過了「生死關」,「不再為奴」,華人過了「年關」,代表「不再給過去的一年束縛」。

年關將至,希望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寬容的角度,來看待彼此,尤其每個家庭成員,或多或少背負著對自己、對他人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的期待,我們可不可以饒過彼此,不要再用「爸爸的本分」、「女兒的樣子」…平添內心的罪咎。

家人之間,雖然有相處的機會,但不一定有相知的緣分,讓我們都降低標準,回到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溫柔和善意,我知道你在努力,知道你盡力了,讓我們給彼此多一點支持和鼓勵,甚至可以回到認識新朋友的好奇開放,我們實在不太認識彼此,讓我們重新認識。

社會福利制度不可能取代婚姻體制,時代在變,婚姻體制也在調適,做為社會安全網的一環,尤其在照顧小孩和長者方面,不婚人口、多元組成的家庭越來越多,「家庭」的定義,應該可以擴展,由「願意互相照顧的共住者」所組成。可以想像這樣的未來!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