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佛陀」了沒? by一心

· 本站原創

柏克萊心理學家韓森(Rick Hanson)說,科學(science)這個字的字根,是「知道」,而佛陀(Buddha)的字根,也是「知道」,西方現在普遍接受的科學原則,和來自東方的默觀實踐,系出同源。也可以說,科學與佛陀做的,都是在啟蒙和去昧。他在這次Shambhala Mountain Center舉辦的「靜坐的科學峰會」中,說明靜坐對於腦部的影響,以及講到「訓練注意力/正念」的重要。(影片連結:https://youtu.be/LX1Q-_ynoVs

他說: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發現,我們運用心智的方式會改變腦部的構造,「你注意什麼,你就變成什麼(You’re whatyou pay attention to.)」,注意力很像一個打著燈的真空吸塵器,會照亮我們所注意的事情、同時把它吸進來,我們的注意力反覆流連在什麼上面,我們的心智,就會變成那個形狀。

然而,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又比以往都還要容易「分心」,我們的注意力隨時被拉過來、推過去,我們的心智、自我認同,也就變得四分五裂了。靜坐或生活中的正念練習,能夠幫助訓練我們的注意力,主動抉擇我們嚮往的心智形狀。

因為人腦是經過35億年的演化,直到21世界的今天,我們的腦中還存留著一些屬於石器時代的程式編碼,這種編碼讓我們很容易像魔鬼氈那樣去扣粘負面的經驗,但對於美好的經驗,卻像不沾鍋一樣黏也黏不住。這個機制,對於在叢林野地求生存的人類祖先很有幫助,但對於今日的我們,卻像是個與現實不對應的錯誤程式,格格不入。

靜坐或正念的練習,就是透過點點滴滴的注意力訓練,重塑神經元的連結,鍛鍊幸福的肌力,讓良好的心智習慣(慈悲,洞見,堅毅,感激,自我價值…)取代不良的心智習慣(恐懼,焦慮,批判,自我中心…)。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如果把創造力和慈悲心當成一種腦部衛生或健康,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服大家要天天去維持它的健康,就像我們每天都要刷牙,我們也接受應該每天都要「刷腦」,進行某種會讓腦部更健康的練習。而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每天練習10分鐘的效果,比一週一次練習一小時的效果來得好。

看完了這隻影片,我心想,雖然因為歐美主流文化的宣傳,大家現在普遍都接受靜坐是有好處的,而且是有科學根據的,但我發現,大部分人還是不知道靜坐是什麼,甚至有可能練錯了,反而越練越少心智的開放與彈性,越練越強化原本的慣性。剛好,看到靜坐和佛法老師Susan Piver主講的另一段影片,她指出三個對靜坐最常見的誤解,我非常認同,這也是我觀察到的普遍狀況。

首先她簡介一下,所有的靜坐練習,基本上,都是把注意力從「東扯西扯的內心對話」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例如,念經唱咒,凝視一個物件,或視覺想像…。但她自己練習的方式,也是最普遍、最實用、最方便、也最神秘又神奇的方式,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覺當下在呼吸。每當發現自己注意力又跑到「內心的閒扯淡」時,就回來感覺呼吸,不用自責,也不用大驚小怪。當然,每當我們的心智和身體分離時,都會產生一種令人焦慮的緊繃張力,全身全心同步時,我們才會真正感覺到放鬆。

接著她說明三個對靜坐最常見的誤解,這三個誤解,障礙了很多人的練習,包括她自己。

誤解一:要停止思考,才能靜坐。

心智的基本功能就是思考,所以,不要想是不可能的,重點不是不要想,而是跟我們的念頭一起放鬆。發現自己的注意力被念頭拉走了,回來當下就好。如果我們試著去排除、去切割念頭,我們的心智空間會緊縮,造成痛苦;如果我們試著去涵容、去允許所覺察到的一切,我們的心智空間會開展,放鬆,這個放鬆不是打瞌睡的那種,而是允許,是對自己友善溫柔的深切表達。

誤解二:靜坐是一種自助(self help)的方法。

當然,我們都因為不同的理由而開始接觸靜坐,我們想要減輕疼痛,想要更有創意,想要對人更友善,想要休息放鬆…這些理由都很OK,但是,靜坐不僅止於此,這樣是把靜坐看小了。

靜坐,是把自己交出來,放下一切既定目標,停止告訴自己我要成為什麼。靜坐是來發現的,但我們心中如果已經有了既定的議程,一直在指導自己要如何、要成為什麼,我們就沒有辦法「發現」。
靜坐不是捷徑,不是逃避,而是逃避的相反,坐下來,允許如是存在的自己,向自己敞開,貼近,誠實面對你所經驗到的一切。而這樣的經驗,更應該帶入靜坐後的日常生活中,讓你的生命真實地觸碰你。所以,靜坐不是為了自我成長,靜坐就是生命的路。

誤解三:靜坐會讓你感覺平靜。

當然,靜坐會讓你感覺比較平靜,但是,如果為了平靜,而把一切屏蔽,這很奇怪。在靜坐中,當我們真正放鬆時,平日的防衛和武裝會脫落,我們注意到了自己的脆弱,立刻也會開始看見別人的脆弱,這個時候,最強烈的感覺是溫柔。溫柔,是慈悲的根源,因為,如果我們沒有這份允許脆弱敞開的溫柔,我們不可能慈悲,當我們不讓世界觸碰我們,那就只有頭腦的概念,而沒有感覺。

敞開脆弱,會導向慈悲,而慈悲會導向真正喜樂的生命。當四周的牆壁瓦解,世界湧入我們的心,我們會感受到比「堅定不搖的平靜」更讚的東西,那個東西叫做「真實」,因為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面對生命。

所以,靜坐不是讓人平靜,而是讓人更真實。

如何建立持久練習的習慣:

一,持續性比長度重要,不能靜坐時,就練習對自己溫柔,那很重要。
二,回觀、整理練習的經驗,並透過跟佛法老師的教導連結,來增進理解。
三,有時候,要跟別人一起練習,那會帶來與獨自練習不一樣的啟發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