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可能幫助人更懂寬容 by一心

· 本站原創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雪梨歌劇院演講,他介紹自己剛出版的新書  “The Course of Love(愛的進化論)”,特別的是,常常位居非文學類暢銷書榜首的他,這次採用了小說的形式,他發現,人們對愛情的想像,深受小說、戲劇、電影…中的愛情敘事所影響,因為注意到這股影響力,他決定採用小說的文體。 

在此時此刻的西方社會,最為強勢的主流愛情敘事就是浪漫主義,這個文化思想上的浪潮起源於18世紀中葉,在一些文學藝術家匯集的沙龍開始萌芽。在那之前,婚姻是宗教、社會、經濟上的結盟,由雙方家庭中的長輩或社群中的長老決定,幾乎沒有什麼浪漫愛情的成分,但隨著教會勢力的式微,自由市場的崛起,婚姻,變成由雙方的自由意志來決定。這種為愛情而婚的浪漫主義,至今還是好萊塢電影的主流敘事,也隨著全球化的力量,傳到世界各個角落。 

浪漫主義的基本愛情敘事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我們命中注定的靈魂伴侶,一旦找到了這個人,我們生命中所有問題都會消失,再也不會有孤寂的感覺。由於浪漫主義的興起跟19世紀歐洲火車運輸的發展是同時的,所以,當時很多小說中的男女主角都是在火車上一見鍾情的,只因為對方的腳踝,手肘,還是臉頰的弧度之類的,就知道對方是靈魂伴侶了。 

過度依賴直覺,並且假設有所謂完美的另一半,造成很多人對愛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愛情是不需要學習磨合的,相當不利於關係長久而健康的發展。然而,直到今天,這種完美伴侶的敘事,還是消費市場中一股強大的驅動力,雖著科技的進展,矽谷科技人更可以說,大數據比你還要了解你自己,讓我們來幫你找到靈魂伴侶!狄波頓提醒我們自以為是的愛情本能,其實受制於歷史脈絡和社會文化,這種過度強調完美配對的烏托邦,是很危險的,遑論這個跟我們完全不需要磨合的伴侶,並不存在,更重要的是,兩個人在一起,並不是為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生活的完美大結局,而是在關係中更認識自己,有動力成為更好的人。

浪漫主義讓我們誤以為愛一個人,就是接受他所有的一切,好的,不好的,但狄波頓認為,這樣的想法很不健康,缺點有什麼好喜歡的呢?我們自己都不會愛自己的缺點了,又何苦要求另一個人愛我們的缺點,他建議大家可以參考古代希臘人愛的哲學,愛,是欣賞一個人性格中的至真至美,愛,是兩個人在愛的保護傘下,教育彼此成為更好的人,動機並不是因為看到彼此不夠好,而是因為時時以彼此的更好為念。 

在這個社交媒體的時代,人和人之間的相遇,似乎更容易了,但同時,我們也變得更沒有耐性,只根據一個人的簡介、大頭照,就決定要不要交友,只因為一句不喜歡的話就刪朋友,反正,還有大量的選擇等著我們呢。但我們或許就因此錯失了學習耐性、包容異己的機會,也很容易忘記每個帳號後面真實存在的人性。 

狄波頓說,雖然他是沒有宗教信仰的猶太人,但他特別喜歡基督教講的,當你真的懂愛,你就能夠愛每一個人。因為,要真正去愛一個人所需要的人格成熟度,其實適用於愛任何一個人,當你越懂愛,你愛的對象就不再那麼重要了,你愛的是全世界。「對的人」也許只是有心量包容彼此差異的人。 

相容性不是愛的先決條件,反而是愛的一種成就(Compatibility is an achievement of love; it must not be its precondition)。 

狄波頓說,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參加谷歌會議,會議中,主席艾立克·史密特(Eric Schmidt)談到未來十幾年的計畫,包括上火星,治療癌症,X光視覺…等等,有觀眾提問說,史密特先生,有什麼是谷歌或科技做不到的呢?史密特說,他們並沒有計畫要開發可以教人「更懂寬容」的應用軟體,說完,他大笑,好像這個點子很瘋狂。演講結束後,狄波頓上前對史密特說:你有信心谷歌將能夠治療癌症,但你卻覺得科技完全不可能幫助人更懂寬容?我完全無法同意你!然後,兩人有了一些討論。他說他的這本新書,也算是一個低科技產品,可以教人們如何去愛,如何有這些耐心、寬容…的特質。 

最後有位觀眾提問說,她要如何把浪漫帶入37年的婚姻?她和先生是奉雙方家長之命結婚的,是因為現實的金錢因素而結合。狄波頓回應,她要問的並不是關於浪漫、而是關於欣賞珍惜(appreciation),對於我們已經擁有的一切,不論是關係還是東西,我們常常會視為理所當然。法國文豪馬塞爾·普魯斯特曾經被記者問到,如果有一天你知道隕石即將要毀滅地球文明了,你會有什麼感覺?普魯斯特說,那會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為,人世間的一切將會瞬間充滿意義、美感、與迷人的吸引力,日常生活中,我們之所以會忽略這一切,是我們都以為事情會永遠存在,但事實上,今晚我們都可能會死。所以,就請想像,今晚,是妳和先生的最後一晚吧!現場響起了笑聲與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