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聽了關於魯賓遜的開示,就一直想要重讀這個故事,今天找到一個1954年西班牙大導演路易士·布努埃爾所拍的電影版本,跟原著或有些出入,但精神大致上是一樣的。
小時候讀這個故事時,最吸引我的是魯賓遜如何在一個荒島上、憑藉一己之力,建立起舒適的「文明」生活,他簡直就是令人崇拜的英雄!但這次看電影版,覺得最有趣的部份,反而是他和土著星期五(Friday)的互動,以前我根本不太記得有星期五這個角色呢,是聽到開示時才隱約感覺,這兩人關係的開展很重要。
有一次,讀到詹宏志對《魯賓遜漂流記》的觀點,發現,他也沒有提到魯賓遜跟土著之間的關係,他的詮釋著重在人類重建文明的能力:
「魯賓遜式的故事,就是在說一個人本來享受着文明的支撐,當有一天文明棄他而去,他落到一個荒島,有了機會用一段時間,重覆人類幾萬年的歷程——從食物採集、食物種植,到工具生產,到衣食住行樣樣具備的社會,這樣的故事顯然對人們有很大的慰藉。因為它說明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其實擁有完整的文明發展記憶,我們有能力重建文明。」
《魯賓遜漂流記》在1719年四月出版,年底就已經四刷了,19世紀結束前,不論是再版次數、改編版本或被翻譯成的語言數量,無其他西方文學作品能出其右,而這本書所開展出來的「孤島生存」故事類型,被廣泛使用在小說、戲劇、圖畫書,更是好萊塢電影不退流行的題材,例如2000年、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浩劫重生(CastAway)》,和2015年麥特戴蒙主演的《火星救援(TheMartian)》。
當你一個人的時候在想什麼,兩個人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西方的文明是從一變成二,西方的社會科學都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而且,這個關係不是唯心的,而是建立在物質生產結構上,不像孔孟強調的「誠信」、「仁」(人與人的的關係),都是形而上、脫離物質結構、脫離生產與分配關係的,對既得利益的世襲制度視而不見,甚至用宿命或前世因緣包裝得密不透風。
「魯賓遜漂流記」建立在沒有繼承或極少量的繼承上,「荒島」代表的是沒人擁有土地、一切資源是公共的狀態。一切關係從「荒島」開始,這幾乎就是《創世記》的啓蒙版寓言,但遠比《創世記》亞當夏娃的關係更有助於透視人性與文明的開展。
魯賓遜,透過勞力與勞心,開發、運用了島上的資源,而成為了這個島上的「王」。25年後,出現了第二個人,也就是魯賓遜以武力優勢搭救的土著,他和對方形成了主/奴(僕)關係,從此,一個人的生產,變成了兩個人的生產,他們與彼此交換勞力與勞心的成果。
主人與奴隸之間的關係會如何發展?他們能有真正的友誼?換成夫妻關係,沒有門當戶對,會沒有優越感嗎?
一開始,他還對這個習慣吃人的土著,心存警戒,但很快地,他就發現對方身上單純美好忠誠的特質,給予對方越來越多的信任,教導他打獵,耕作,說英語…,兩人發展出真摯的友誼。魯賓遜說,這是他來到此地後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兩個人一起工作,不但更有效率,也有一加一大於二的快樂,
路易士·布努埃爾(LuizBuñuel)的電影版中,有一個情節是原作中沒有的,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某個晚上,土著星期五偷偷闖入魯賓遜的房間,想要拿菸斗來抽,魯賓遜很生氣說,你應該要先經過我的同意才能拿我的東西,於是,他就把星期五銬上了腳鐐,星期五很難過地抗議,卻沒有用。第二天早上,魯賓遜突然覺得很後悔,當下把星期五的腳鐐給拆了,並跟星期五道歉說:我永遠不會限制你的自由,如果你想要離開就可以離開!
這可以反映到今日勞資雙方、老闆跟雇員之間的關係,雇員到底有沒有完全選擇的自由?有沒有可以不工作的權利?若雇員迫於生存壓力與契約,為五斗米折腰,可以算是「自由」嗎?
西方文化對個人自由,有絕對的尊重,平等觀念很強,很早就開始思考,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和自主是什麼?什麼是自由的權利和義務?所以,才會出現像「魯賓遜漂流記」這樣的小說。馬克思也深受這本書的啟發。
西方文明中的自由,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奠基於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並落實在起跑點平等的自由交換,與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那也就是為什麼會產生《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這三份共同被稱為「國際人權法典」(InternationalBill of Human Rights)的重要文件,此乃國際社會最重要、最基礎之人權保障基準。
西方文化中,自由是內在、也是外在的,不受物質條件的限制,有充分的選擇,才是真正的自由。單方面的資源優勢,會造就不平等的競爭,限縮個人的選擇,因此,必須儘量避免。
相反的,東方文化比較著重內在的自由,把資源世襲的不平等與貧富懸殊視為宿命,因此,個人心靈自由,無法落實在人與人關係裡的自由,慈悲喜捨,無法落實在攸關眾人福祉的公共議題。這就是東方的哲學宗教雖好、卻好得高大空,無法解決人類社會困境的原因。
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他們有你們沒有的秩序,不得不動用武力;但只要動用武力,世間就免不了征服與屈服,免不了隔離與被隔離。
種族隔離、男女隔離、貧富隔離、主奴隔離,在歷史上都曾被認為天經地義,隔離就像成見、就像負壓病房隔離,只有隔離才能杜絕誘惑與看不順眼。我們的文明因為資源不平等,城鄉差距,人與人之間仍然保有各種面向與層次的隔離,或隱或顯。因為隔離,我們互相沒有往來;因為隔離,我們感覺相對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