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台三線的客家養分 by一行

· 本站原創

所謂「浪漫台三線」,它是一條貫穿桃園平鎮、龍潭、新竹、苗栗,直至台中東勢、新社共16個鄉鎮的一條路,記得「台三線」躍上新聞媒體的焦點,是2016年5月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很正經地回覆,「台三線不是三條線,是一條路,…..」讓全國笑翻了,沒想到兩年後,竟然可以在國際媒體上看到這麼貼近客家文化的一個深度報導,喚醒了我許多過去深藏的生活記憶。

客委會與福斯傳媒集團一起製作《客家文藝復興:浪漫台三線》系列的報導,分別從《客庄食記》、《先民寶藏》、《客語風情》來介紹台灣客家歷史風情、文化與產業,為向全世界推銷台灣客家之美,由歷史人類學家Julian Davison及《亞洲超級名模生死鬥》中嶄露頭角的英客混血模特兒娜塔莉(Natalie Pickles)聯合主持。

broken image

國家地理頻道《客家文藝復興:浪漫台三線》,很多似曾相識的畫面,讓我生命裡的記憶,突然間跑了出來。報導敘述著客家先民靠著茶葉與樟樹產業來謀生,這讓我想起童年時代的生活。每次採茶季的到來,母親與二伯母都要大領家族一大群孩子去採茶,每一個人都配有一個竹簍,要把採到的嫩茶葉放進竹簍裡面,採完茶葉,大部分的都拿到茶廠去賣,留下少部分的來做茶葉。當時我和弟弟、堂弟、堂妹年紀較小,可以免除這項勞役,可以跟著大人們和姊姊、堂哥們去茶園玩。事隔多年,二姊還會常說起到茶園抓茶蟲的恐怖記憶呢!

在《魯賓花》這部電影中,就有一幕古茶妹和古阿明抓茶蟲的片段,這是相當寫實的畫面。客家女性和孩子要負責採茶,男性負責除草鬆土,採好運送販賣這件事。當然家中平日泡的茶葉都是自己製作的,父親和二伯父都是製茶的高手。印象中製作茶葉並不難,就是把採好的新鮮茶葉,用雙手搓揉,搓到會流出一些汁液來,然後放入大灶的鍋子裡烘,然後放入大大的米篩上,再拿到曬穀場曬個幾天,天然有機茶葉就完成了。

影片中介紹一位畫家,專門以客家日常生活與風土為畫作題材,他的畫風寫實。其中有一幅是,大片的稻田與一群群鴨子,我對張畫特別有感覺。想起在國小時候,我和弟弟在假日,負責把一群鴨子驅趕到田裡的水溝或溪流裡去吃水草或魚蝦之類,最氣的就是,有些搗蛋不乖的鴨子,哪肯乖乖地跟著一大群子的鴨子走,它會偷溜到池塘尋樂子。要回家時,數著著數著知道不好的事發生了-少了一隻鴨子,常氣急敗壞,到處尋找,最後在池塘裡優看到它游自在的游著,這時的我,實在很氣,一邊呼喊誘拐,又一邊用小石頭驅趕失手了,竟把一隻鴨子砸死了,幸好媽媽跟爸爸求情,才逃過一頓責罰。

還有一幕是,兩位主持人到竹東拜訪一位客家盲人音樂家—徐木珍,據說徐老先生會很多的樂器,他會胡琴、簫、笛、 還有三絃、嗩吶、中山琴、鑼、鼓都很在行。看到有幾個人坐在客家傳統式的屋簷下的曬穀場,徐木珍拉著二胡,太太唱山歌,這樣畫面也是我小時候常出現的畫面。祖父和大伯父也很會拉傳統的客家音樂,祖父晚年最大的娛樂就是,閒來無事,坐在三合院正廳的門前拉二胡,好聽到路邊的行軍阿兵哥都會停下來聆聽,很可惜的是爸爸不會這些,父親倒是很愛唱山歌,無論做什麼,一邊做,一邊哼唱山歌,這個客家人傳統的嗜好,給了父親很多自娛歡樂的時光。兄弟姊妹也沒有人會這些傳統音樂,非常可惜。

以前的客家人生活困苦,大都住在交通不便的山裡,或偏遠的區域,為了解決民生問題,客家女性會製作很多曬乾或醃製的食物來保存,幾乎每一個季節都有吃不完的農作物,也都以這樣的方式來保存。印象中,母親和二伯母會醃製許多的酸菜,用芥菜來製作,先把割下的芥菜曬過,傍晚收回來,母親會稍稍用手揉過,丟到大大的木桶,要我們幾個孩子爬上木桶去踩,踩完再洗過,放鹽醃製。母親製作酸菜可是一絕,連二伯母都自歎不如,特別的香,當然也特別有味道,吃起來特別脆特別Q。從小大姊、二姊和哥哥、弟弟都愛吃母親用酸菜煮三層肉片的湯,我這幾年有些年紀了,才對記憶中的食物與味道珍惜起來,才會試著去嚐,分辨它跟一般的食物與味道不同在哪裡,以前會從營養學或健康養生方面,把這些食物,棄之如敝屣,一點都不珍惜。

報導中,看到Julian Davison與娜塔莉一起把一片一片地的酸菜拿到架子上曬的畫面,這也是小時候,母親會要求我們幫忙的生活事項之一。曬好的酸菜,有的還保有一些水分,會一片一片擠進米酒的玻璃裡保存,這就成了福菜。有些曬得更乾一些,一綑一綑的纏繞保存,成了梅干菜了,母親每年製作最多的就是這些。除此之外,母親還會曬蘿蔔乾、蘿蔔絲,還有長豆乾,高麗菜乾,瓠瓜乾等,現在才開始驚訝母親打理生活的本領,高出自己很多。

有一幕Julian Davison與娜塔莉跟著一起做客家菜包,這個畫面也是我很熟悉的畫面,看到Julian Davison捏出一個像船型的菜包覺得很有趣,以前的我不是那麼愛吃客家傳統的米食—齊粑、菜包、米苔目、蘿蔔糕、湯圓、糯米油飯….之類的食物,因為有特別節日這些美食自然少不了,常常可以吃到,父親又特別愛吃,母親自然做得起勁,但隨母親逐漸老去,弟弟捨不得母親勞累,不希望母親在做這些食物,加上父親去世了,這些食物母親幾乎不做了。不知如何,今年的我,卻對這些食物特別懷念,感覺這與父親有一種親密特殊的連結,常興致一來,會試著在網路學起做這些客家美食,雖然不道地,卻也得到某種生活上的樂趣。

還有一幕是,Julian Davison跟著娜塔莉到她的阿姨家,學做客家美食料理,看著Julian Davison負責做梅干扣肉,好認真的在切蔥切肉的神情,很讓我感動,這樣的畫面很少在傳統客家男人身上出現的。娜塔莉負責做客家小炒,在她阿姨的教導下,她也很認真地把事先泡好的魷魚剝去身上薄薄的膜,這也是我在宴客時,最常被編派負責的工作,當時總是以孩子的愛玩的心態埋怨,為什麼媽媽要做這麼麻煩的一道菜,工這麼多。我不愛吃客家小炒這道菜,因為魷魚炒過爆香更硬,需要咀嚼很久,常會嫌它麻煩,長大後知道很多人愛吃這道菜,才逐漸改觀。

父母那一輩是很愛傳統的客家戲,他們都會以很肅然起敬的心來看待他們口中大戲,一則是他們成長環境都很刻苦勤勞,很難有機會坐下來好好享受娛樂,只有在特別的日子才有機會坐下來。即便這些戲都不脫傳統倫理道德的窠臼,但在他們簡單純樸的心思,好人有好報,惡人中有惡報,這樣天理昭彰的戲劇內容,會帶給他們心靈上一種很踏實安定感,自然這也成為他們生活上自我要求的圭臬,心靈上得到某種滿足與慰藉。另外,大戲裡誇張逗趣的對白,人物鮮明很生活化的元素,還有熟悉的山歌式的唱腔,跟他們生活是如此的貼近,也是讓他們喜歡的原因。我喜歡戲劇,但還有很多更喜歡的事物,一年能夠抽空好好的欣賞的機會幾乎少之又少。在螢幕中,看到Julian Davison與娜塔莉一時興起也上台參一腳,看到他們的好奇與崇敬的心,這是年輕一代所缺少的熱情,大都沉迷於現代的電子科技產品中,對傳統客家戲劇愈來愈陌生了,很需要在學校多一些這類的社團,給孩子有機會接觸,客家文化中很重要的元素,這才不會斷層。

看完《客家文藝復興:浪漫台三線》中〈客庄食記〉、〈先民寶藏〉、〈客語風情〉的系列報導,我有機會把過去記憶從新倒帶,再深刻的經歷一遍。從小接受的黨國教育,並沒教我如何愛台灣這塊土地,也沒有教導要如何珍視自己的民族特質,以及自己的語言、文化、風土人情,以前我在眾人面前不敢提起自己是客家人,好像是很羞恥的事。幸好隨著年紀漸長,愈來愈知道這是過去的教育出了問題,不是自己有問題,現在的我比過去成熟許多,愈來愈懂得珍惜自己出生的客家文化中好的一面,並努力的學習,從中汲取養分來滋養自己,清楚過去的黨國教育的缺失在哪裡,這並不會妨礙自己成為一個文明有主體性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