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兩個字,學問很大。用台語講,看自己有,才會越挫越勇;看自己無,會自暴自棄。
「看有不看無」五個字,用台語講,跟用北京話講,味道、意思差很多!
「著愛看人有」,用台語說的時候,指「看重」、看見一個人的人格,看見活著的價值就是在見証「喜樂」不分資質優劣、資源多寡,「解脫」不分身分貴賤。「嘸通看人無」,就是不要因對方資質差、資源少或顏質低而「看不起人」或「輕視」其開展的可能性。每個人的靈魂,都蘊藏著自我校正饒沃的價值。
「看有不看無」,不是要否認對方有掌控的習氣,而是不要小看對方的可能性。今天對方如果知道在你心中,他/她是那麼的不堪,那麼充滿貪嗔癡,他/她也不會喜歡的。
第一步,一定要先還原,還原到第一個層次的真,不由自主不是最真,但也是一種真。如果你抗拒了、對立了,只會讓彼此更不真。
就是像畫家、詩人、攝影師、小說家、或電影、舞蹈、戲劇作者,在試圖刻劃出某個角色時,哪怕他/她是個大壞蛋,十惡不赦,都必然是完全的欣賞和接納,才能了解、掌握那個角色的神韻,讓生命活靈活現。
對方的焦急,耍脾氣,以為自己有那麼多資源可以運用(想吃這個,要做那個…),當然不是她的最真。如果不接納對方(第一個層次)不由自主的真,就會有對立,對方或因找不到下台階而卡住,動彈不得,舉止更失措。不接納對方的選擇不夠好,你自己也會失真。
第二步要問:這樣有流動嗎?關心對方能不能喜歡自己?回到對方的主體性,建立對方的主體性。
當我們一直去看對方的弱點,習氣,然後排斥,並不會幫助對方,反而會加深彼此的對立。
我們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太快把對方的不由自主判定為不真不善,抗拒對方的不夠真不夠善,不接受對方的能力不足,也就不接受對方的不由自主也是一種真。
之所以覺得對方不善,其實也因為你已經先對號入座,認為對方一旦提出要求、你就沒有選項,「被勉強」接受對方的要求。如果有主體性,對方只是提她的想法,你不用對號入座。
「看有不看無」在北京話,通常會被直覺地聽成「要看優點、不要看缺點」,但這樣子引申,極可能變成「失控的正向思考」,甚至是粉飾太平。
精準地翻譯,應該是先看主體性的有、不看主體性的無,只要不看主體性,對方就只是你好惡論斷的對象,沒有尊重(respect)的可能性。
尤其在自己沒有能量的時候用個人好惡去看缺點,只會越看越礙著,越沒有出路。用個人好惡去看優點,也會越看越阿Q,逃避現實。
先看見主體性,是為了有能量去看見可能性,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說,先生說話很大聲。他可以選擇溫柔的說話,但為什麼選擇了大聲?先接受這是他的選擇。然後我也問我自己,我有什麼選項?我可以不對號入座,不生悶氣?我更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的關心:「你今天比較累嗎?」「你是不是心情不好?」…
大部分人的問題在不接受對方的態度low,視對方的態度不遜為對自己的冒犯,不讓對方做他自己的選擇,不接受對方有不由自主的時候。一味怪對方「為什麼不選擇溫柔?」,卻不問自己:「為什麼我沒有其他選擇?為什麼我一定要對號入座,不能化被動為主動?」就是嚥不下那口氣,要比大聲比狠,誰怕誰?怕人家對我軟土深掘!夫妻間、江湖上的模式常常都標榜自己吃軟不吃硬,當對方沒有格局,我們就讓自己的格局跟他一樣低,一樣野蠻才不會吃虧!
其實,當自己沒有選擇(用更大的格局來看事情),就是沒有尊嚴啊!
再以掌控型的媽媽為例,不是要否認她有掌控的習氣,而是先接受媽媽為她自己做的選擇,然後,女兒也要問自己:我有什麼選擇?
看見主體性,一定要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為自己做選擇。因為,每個人的靈魂,都蘊藏著自我校正的可能性,只要先有機會真,才會有機會更真。
接納對方的選擇,才會看到對方的困難(明明有選項但是看不到)。看到困難,幫助我們接納。看主體性的「有」,就會看到對方在選擇上的困難。
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做選擇的主體性和內建的智慧。看有,不看不起自己,不看不起別人,我們才能夠將心比心,依對方的資源和選項,幫助彼此管理自己,運用現有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台灣人學會看自己有,才可以獨立自主,不會依附權勢;看自己無,則會自暴自棄,做強國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