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智能的歸零管理 by站長

· 本站原創

講到練習「歸零」,有位太太用這輩子第一次認識先生的態度來對待,但是,她發現,即使回到原本不認識先生,她依然看到這位先生兇兇的,還是無法喜歡這個人啊!

真的「歸零」了,就會戴上「法」的眼鏡主動研究,是他不由自主,還是我不由自主?對方兇不兇,就像路塞不塞一樣,路塞了,我需要的是好整以暇,不是抱怨出門時間不對。

有「法」,就不可能會落入對待式的被動,例如:這個人怎麼令人那麼不舒服?即使升起了負面的感受,也立刻會反觀自己是不是能量偏低會抗拒負能量的境界?「如果是佛陀,會怎麼對待?」「如果當下心量大,會怎麼回應?」「如果現在很快樂,會怎麼回答?」

這樣的歸零,整個想像力才會打開,不可能再重複過去的反應模式。

整個注意力會從對待式的「自我中心」打開成絕待天地式的「佛陀中心」,六度和慈悲喜捨俱足,看見當下彼此的「有」,能夠從對方的角度,看到對方的主體性和選項。反之,取角彼此的「無」,就會理解成「你先不應該、先不尊重、態度惡劣」的,你錯我對,這樣子動念,就逼自己到死角。

這位太太用這輩子第一次認識先生的態度來對待,但當下的她,眼睛所看見的那張臉,並不是先生的臉,而是儲存在她記憶中的負面經驗!當下能量的高低,決定了判斷對方態度好不好的取角。「我認識你嗎?」意思是,「只要是貪嗔癡的認識,就是不認識」!只有用「我就是慈悲喜捨」來面對,才可能真實地回應當下,活在當下,否則,我就像魚一再上鉤,無意識地被成見、被好惡、被慣性所綑綁,從來都沒有自由過。

真正的歸零,是歸「靈(spirit)」,是回神,是跳脫習慣、有如神助,不是回歸自我習慣。回歸自我習慣,難免捉襟見肘、左支右絀。

真的歸「靈」,才是歸零,是重新開始,即使開始有障礙,只要對準,我也無障礙。就像越野騎車,路崎嶇不平,我的裝備與輪胎夠應付。

在沒有對準靈之前,根本沒有「魂---自我認同」,基本上,都還是像兒童在形塑自我的發展階段,是幼稚的,對方順著我的好惡時,我的自我就膨脹一下,對方不順著我的好惡時,我的自我就收縮一下,那種膨脹只是竊喜,並沒有打開心量,那種收縮也不是謙虛,而是壓抑情緒,累積到臨界點,一定會爆。

自我跟靈魂無法同時存在,只要被自我佔滿,就沒有空間給靈魂,就只有零零落落的「零」,渾渾噩噩的「渾」。

真正的自我認同(identity) 叫做找到自己的「魂(soul)」,魂是純淨的嚮往、是注意力放對就生喜(joy)樂(satisfaction and fulfillment) ,一定會喜歡自己,一定可以好好享受自己的個性,走出自己個性的侷限。

講到媽媽失智的症狀,還有先生說話的態度,讓她好多委屈都跑出來了,她很想要用上「法」,卻力不從心。 

力不從心叫做疲累。疲累就需要休息告假、沈澱,不要回應。就是捨心。

用上法,包括休息告假、包括休息後願意去了解媽媽失智的疾病,而不是腦袋一直迴轉「媽媽以前不會這樣」。一直迴轉叫做「抗拒」。

記憶裏一直把媽媽當成「正常人」,才會錯認失智媽媽沒有用心聽、不專心、不在意、依賴心重…,才會一直忘記。其實,失智媽媽是真的有困難,不由自主,無能為力,就像羅賓威廉斯會沮喪到去自殺,因為他難以接受失能的自己,沒有生病的人,真的很難理解那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不管媽媽的失智狀況是暫時或永久,目前的現實就是她病了,就像腳受傷需要柺杖或攙扶或輪椅輔助才能走路,認知能力受損了,也需要一些輔助的方式,不管是要寫下來錄下來,還是需要照服員,就是要想方法來輔助。老人家抗拒吃藥,忘記吃藥,把藥藏起來…這些狀況都有可能是失智的「平常」。

理解人性,需要「歸零」;喜心,決定我們有沒有能量去看一個人的「有」,去看對方在他有限的資源下、做出最好的選擇是什麼,就像有些先生如果他知道如何優雅地講話,他不會選擇粗魯地講話。每個人都在追求真善美,都希望投籃可以得分,沒有人喜歡投不進又給對手搶到球。只是不懂、不會,不由自主,或不知道有更好的選項。

broken image

真善美,是一個一個進展的。

真的單位,是一個人,就是自己跟自己的關係,所有關係一定要先從這裡開始。自己跟自己的關係很真,不受情緒和慣性束縛了,才有可能跟另一個人建立好的關係。

善的單位,是兩個人,就是自己跟另一個人的關係,我們透過跟別人的關係,會更清楚自己,然後各自在很真的基礎上,去找到互動的善,善就是不妨害彼此的真,甚至能夠幫助彼此更真。善的兩人關係,可以成為樣本,推廣到更多人的關係。

美的單位,是眾多人,是社會性的,一個群體中,整體的規劃,都能夠允許每個人的真,開展關係的善,這樣的文化,才是有美感的。那種關起門來獨善其身的社會,是不可能讓人嚮往,也不會體驗到美感的。

很多人都有時間管理、能量管理的問題,尤其是有了手機和社交媒體後,不由自主地吸收了很多資訊,結果不但得不到滿足,且空虛又累。

三昧智強調,要回到這個核心/優先的問題,你到底想要了解自己什麼?我們生命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了解自己,如果只是去了解外面,卻沒有回來連結自己,一定會空虛的。為什麼在網路上瀏覽別人的人生,會讓自己越來越空虛?因為,那沒有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甚至,是幫我們逃避認識自己。

所有的做,所有的資訊的吸收,都要回來連結自己,這幫助我更了解自己了嗎?如果只是了解很膚淺的東西,也是不夠的,一定要幫我認識靈魂,連結靈魂,才不會空虛。靈魂,就是自己身上最珍貴、最寶貝的東西,當我認識自己身上有這個東西,我就會看見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如果只是我有別人卻沒有,那就是認識的還不夠深。

先了解自己,然後了解關係,關係才會進一步帶來意義。

比如說,我覺得生命中感情很重要,那我就要不斷去充實、去學習、去了解。比如說,我明明很重感情,但為什麼,很容易跟人合不來?很容易跟人不愉快?我到底被什麼框住了?我到底在要什麼?對方到底在要什麼?

如果我交男女朋友,只是在要(對方疼我,給我安全感,不會離開我…),卻沒有要去認識自我認同的種種束縛,沒有要去探索人與人在一起的意義,那這個關係就不會幫助我成長、充實,到頭來一定會感覺空虛的,不可能有滿足感。

只要不是為了成長,充實,只要沒有不斷擴展更新自我的定義,延展到對他人更深刻的理解和連結,那所有的親密,所有的結盟,都是空幻不安穩的,一旦踩到了自我保護的警戒線,看起來再好再甜蜜的關係,都可以瞬間泡沫幻影。

所以,看誰跟誰比較親,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要看就是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已經認得了人性最寶貴的價值,然後,時時刻刻,義無反顧、一往情深,把這個價值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