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點先跑光彩嗎? by玲真

· 本站原創

才剛開學5天,一個15歲的北一女新生,從自家頂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女學生父母告訴警方,女兒原本想唸師大附中,但父母希望她能跟姐姐一樣,去讀北一女(媽媽也是從北一女畢業的)。沒想到進北一女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她選擇了。

新聞報導沒有提及為什麼女孩想唸師大附中、而父母卻希望她選北一女?親子間到底有沒有好好溝通過?父母強迫孩子去唸她不想去的學校?孩子表面屈服了、順了父母的意、最後卻選擇跳樓明志? 

都已經實施十二年國教了,為什麼高中還有優劣排序之分?是因為每次大考結束,媒體競相報導各校的「戰績」、滿級分與各類組「最高分」「英雄榜」嗎? 

想起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家長打雞血的「幼升小牛蛙戰爭」之殤》。 原來,兩岸華人的父母,在兒女教育這方面,竟然都還持著以前「我都是為了你好」的令箭,迫使孩子乖乖走父母替他選擇的路。  只是,有孩子走著走著,竟走上死路一條,像這位北一女新生!而在網路這篇文章裡的小牛蛙,則在飽受三年填鴨式教育後,在六歲那年換來「小兒抽動穢語綜合症」(又稱妥瑞氏症)! 

文章作者自稱68歲,「在國家級研究所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奮鬥了一輩子」。三年前,他的外孫才三歲,他就和女兒、女婿(孩子的父母)啟動了「牛蛙模式」計畫,把孩子送進各類補習班、才藝班、培訓機構,要把外孫推向一條「成功」的路:著名民辦小學→著名民辦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華北大交大復旦和海外常青藤的名校! 

三年中,家裡三個大人傾全力培養這孩子。他的每一天,都被他們~特別是孩子的媽~用各種「跨年齡層的知識」填滿了。媽媽甚至「對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個月都設置著不同的考核,她將這叫KPI,她要求孩子記的第一個單詞就是「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這一切,都是希望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成為「牛蛙」。若沒考上,是青蛙! 

作者比擬這四大民辦小學,有如上海灘時期的四大家族,處於金字塔頂端,是所有家庭擠破頭的地方。 

他堅信,像他們這樣的家庭,「第三代能否成才…決定著…我們所奮鬥來的社會地位與資源階層,能否得到很好的傳承。」 

他把那傳承稱做「家學」——社會精英階層的傳承。 

要進四大民辦小學,不但學生要通過考試,父母也得對體重進行控制,因為學校認為,那可以看出「家庭的修養」!父母的工作背景也被審視,因為那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規劃等」! 

那一個六歲的孩子的考試,考些什麼呢?作者舉了兩個例子:唐宋八大家都有誰?崇明島在上海的哪個位置? 

但三年的填鴨苦讀~大人的揠苗助長~換來小孩的妥瑞氏症。最後「在最有希望上的學校的最後一輪面試時,孩子竟然出現不自主地擠眉弄眼、聳肩等症狀!…最終學校很隱晦的以此拒絕了孩子!(學校發現爺爺奶奶輩參與對孩子教育,會對孩子成長產生錯誤的示範和誘導,所以拒絕孩子入學!) 

大人、小孩輸了這場牛蛙戰爭! 

眼看留在中國注定做青蛙,最後大人們決定投資移民(教育規劃移民),由媽媽帶著孩子出國唸書! 

文章最後,作者講了一段讓人省思的話:我忽然明白一個家庭傳承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所謂的家學,就是讓下一代,比我們更能接近真實的自己。我們所積累的所有財富與資源,並不是要全部交給他,而是讓他在這一切的對照之中,比我們能更快的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虛擲時光與人生。 

這篇文章出現後,在網路引起廣泛的討論。雖然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篇移民代辦公司的廣告,但在我看來,台灣也有很多這樣怕子女輸在起跑線的父母! 

broken image

在台北,每年都有很多家長擠破頭,要把孩子送進一些有名的貴族幼兒園(康橋、薇閣、復興等私立學校)。及早卡位後,孩子才能升上該校的小學、初中、高中、最後進入台清交成或美國名校! 

2016-12-22《聯合晚報》馮靖惠報導,「相較於全日制公立幼兒園,一年學費約4萬元,康橋雙語幼稚園、薇閣幼稚園、靜心中小學附設幼稚園等私校,一年學費高達新台幣35萬元,且不是有錢就能入學,每年都吸引大批家長帶著孩子報名抽籤,中籤率僅5分之1…」! 

這樣的貴族教育,不是一般人付得起的!結果就像「牛蛙戰之殤」一文裡所寫的,這些來自金字塔頂端的孩子,在教育資源上享受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教育對階級流動沒有幫助,所得稅政策、房屋政策,都在加深階級固化,這個社會豈不是患寡更患不均!不怕主奴越來越分明? 

只是,人生勝利組的光環,如果不是濟弱扶傾,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