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只要陪伴跟尊重 by一寂

· 本站原創

「我在兒童美術班教了十多年的繪畫,家人總要我去找一份正式工作,在他們的觀念裡,教畫畫不算是工作;後來我轉行設計,工作了四年,很痛苦的離開,因為我必須跟老闆、客戶、廣告趨勢配合,最後所決定的成品,根本不是我原先設計的樣子。」

雖然設計工作是段痛苦的經驗,但應徵時偶然的問話,卻讓她有種生命被打開的感覺。

「那是家專畫山茶花的廣告公司,老闆親自面試,他問我為什麼要應徵這份工作?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喜歡畫畫…或許是因為我的答案不是老闆想要聽到的,他可能還想聽到企圖心、職場生涯規劃等等等,我沒有被錄取。」

「我一直把這個問題放在心底,想了很久,我可以很肯定這就是我的答案,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這樣回答;甚至,我覺得『喜歡』還不足以形容我跟畫畫之間的關係,畫畫就是我的生命,別人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想法,我是用畫畫。」

她覺得很神奇的是,「過去的我,一直在家人要求跟自己喜歡兩者間找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會變來變去,我也一直在猶豫起伏;但是,當我真的確定我的喜歡後,家人的意見在我心底的份量就變輕了……我可以完全不讓他們知道我在做什麼…甚至,我覺得我不會再被工作種類拘限,我可以做任何職業,工作就是我的畫布,我可以把我的喜歡放進工作裡….。」

她現在轉行擺攤賣菜,平常日在傳統市場,每週五下午2點到5點,在台中想想人文空間前出現,她笑著問「會不會很違和,在咖啡館前賣菜?」

「擺攤是為了經濟獨立,不想依賴家人。」

她的老家在彰化,三年前,表妹回鄉務農,問她能不能幫忙銷售,她就這樣一頭栽進去。

「表妹是小農,又不是慣行農法,產量很有限,市場擺攤,總不能只有兩包龍鬚菜吧?」

就這樣,她開始四處拜訪農友,找尋可以合作的對象,她說「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做什麼?他們只看到我天天往外跑,直到農產品一箱箱寄來家裡,他們還以為是朋友寄送的,不知道我已經準備在市場擺攤了。」

現在,擺攤三年的她,跟20幾位農友合作,並確定以機無毒為銷售路線。

「獨立店面、高價位,是一般人對有機無毒的想像,我不想跟大家一樣,我是傳統市場、平價。」但就她的經驗,有機農作物在傳統市場,不一定好賣,「光是賣相就拼不過慣行農法,這是消費習慣的問題。」

有朋友建議她要分級包裝,她沒有接受,因為沒道理,「同一株樹結出來的果實,品質不可能差到那裡去,為什麼要用大小、外相來決定等級?」

堅持不做分級包裝,可能跟她過往的生命經驗有關,「從小我就被貼標籤,我胖,人家就說呆,我不愛唸書,卻偏偏要用成績來看我…。」

「傳統市場很少有人在賣醜醜的菜,價格又有點高,總會有好奇的顧客來詢問,我就有機會可以說明….我的攤位除了賣菜,還兼回收紙袋、保麗龍網,這些都可以回收給農友再使用,消費者其實都很願意配合。」不過,反向操作卻可出奇制勝,她因此有一群理念相近的固定常客。

跟她聊起台灣教育,她最大的想望就是「讓孩子在沒有標籤、沒有比較的環境下長大…讓孩子探索找尋自己的最喜歡,大人只要陪伴跟尊重…只要喜歡,他們就會一直往前進,再辛苦也不怕!」

她不希望台灣孩子重蹈她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