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的「可信度」2016-09-01 點閱:11846 分享:9
此二者皆有違新聞基本專業原則。包括:有聞必錄,或引述或採訪的消息來源,片斷不周全,易產生誤導,或以偏頗的消息求證於人,要人評論,乃至查證和平衡報導均不足,或採主觀建構式的夾議夾敘的編寫等等。 比如只片面報導「一家旅行社無預警倒閉」,便易使人誤認民進黨執政,因不認同92共識,遭到中國施壓,限縮中客來台人數,導致旅行社倒閉,淪為「一切都是蔡政府的錯」。然而兩岸觀光問題盤根錯節,涉及主權,還涉及政治、經濟、市場等因素,因果無法一概而論,更不能貿然誣指一家旅行社倒閉,就會立即產生骨牌效應。 至於後一則新聞,《中央社》根據一名前立委的臉書,摘錄報導,而未見有學界多元看法或府院的平衡說法。其有違專業已不需贅言。 《中央社》是國家通訊社,逾半以上的預算來自納稅人的血汗錢,本須在新聞專業善盡職責,並起帶頭作用。像《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或《美國之音》,雖是國家媒體性質,但在涉及國家領導人或政府部分,均有相當的查證和「實質」的平衡報導,堪為例證。自也不會像台灣的媒體主觀建構式「夾議夾敘」的編寫等氾濫,常遭社會非議。 傳播學者、亦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的塞繆爾.佛里德曼(Samuel G. Freedman)就認為,新聞記者的角色,從來沒有像今天數位化的時代這麼重要過。而不論網路或傳統主流媒體的生存關鍵,乃在尋回正統最高價值的「可信度」,回歸新聞求真求實的核心價值,善盡「第四權」的職責,才能得到閱聽大眾的信任和尊敬! 這也是我一個老記者在記者節的心聲。 原文刊登於:記者節談國家通訊社 (呂一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