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運動員的身份認同與厭氣 by冠智

· 本站原創

獨派團體推動的「2020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少了什麼?

少了國手運動員的支持!

前天,2018年8月13日,由歷屆奧運選手組成的「中華民國奧運人協會」,公開反對2020東京奧運正名公投。

1984年入選洛杉磯奧運棒球代表隊的趙士強表示,中華臺北已經是國際上的名稱,要改不是不可以。他說:要不要正名是總統的職權,慢慢讓總統去解決這些事情。行政院長賴清德也特別強調政府的立場是以中華臺北參賽。我們只希望2020少年人能夠順利去奧運,讓他們在國際得到應該有的榮耀。最重要是選手要有實力拿到獎牌,有實力就能在國際舞臺上,大聲說出我們來自臺灣。

被推到風頭浪尖的紀政7月30日,改口聲明她不是主張台獨者,只是不能接受「中華台北」的名稱,如果要叫「台灣」或「中華民國」,她都可以接受,這表示東京奧運正名台灣公投與台獨切割。

2018年7月25日,紀政帶領「體育界名人」共同喊話?有哪些「體育界名人」共同喊話了?楊忠和(柯P前體育局局長)、前奧運國手鄭錦和(籃球)、黃文良(國內男子馬拉松亞軍)、潘榮宗(100公尺全國紀錄保持者)、吳錦雲(三鐵皇后)。他們與新生代國手距離不小。

新一代的「體育界名人」完全噤聲,怎麼回事?中華職棒Lamigo桃園隊的當家安打王王柏融,世大運羽球男單金牌王子維,世大運個人網球男子單打金牌美籍台裔的莊吉生,南京世錦賽準決賽中以43秒122打破500公尺女子滑輪溜冰世界紀錄陳映竹,世大運決賽中跑出100公尺10秒22的楊俊瀚,世界舉重錦標賽中,世界舉重錦標賽在抓舉項目奪銀、挺舉項目奪金,並以總和240公斤封后的郭婞淳,世大運包辦滑輪溜冰拿下5面金牌的楊合貞,世大運標槍擲出91公尺36成績的鄭兆村,與辛吉絲  (Martina Hingis)搭檔奪下美網女雙冠軍的詹詠然,世界羽聯(BWF)排名第一的球后戴資穎。

原因在台灣的國手運動員大都是「野生」的,他們要自己花錢培養自己,父母花金錢養教練、花精力培養孩子當選手,就為了在比賽上得名,得名是為了加分,以後有利於升學,一旦得到想要的學校,就不再運動了,不然就是成為國手。如果這個國手成績、背景不錯,才有機會被派為學校的體育老師,不然就只能失業,自己吃自己。比賽獎金少得可憐,像是游泳比賽全國第一,台南市發給選手的獎金,是區區10萬。

披著「臺灣國家隊」戰袍的運動員向來最沒有歸屬感,他們不在乎奧會模式的矮化,至於要不要用「中華台北」組團參賽,他們幾乎事不關己,全交給體育署與各單項運動協會處理。

臺灣國手級運動員不像在歐美一些職業運動成熟發展的國家,運動員與球團簽有正式的勞雇關係經紀約,運動員屬於球團的資產。

也不像在共產黨國家,運動員都屬於國家的資產。 

在臺灣,政府主管機關肩負推展全民運動與發展競技運動的重擔,在選、訓、賽、輔、獎的方方面面,形式上是委託各單項運動協會辦理。在少數運動員當職業選手之前,大部分運動員用的是學校的學生身份。

如果運動員是國家的資產,那麼國家應該要花錢培養並照顧運動員的生活吧!

如果運動員是協會的資產,協會是民間非營利組織,接受政府補助與輔導,委辦組團參賽的任務。但它跟運動員並沒有簽約,發給運動員的補助金大部分也都來自政府的補助,說運動員是協會的人也不像。

「學生運動員」就在國家與協會都承擔不起照顧的狀況下應運而生。學校是教育部的,透過體育署發個公文,體育署就可以向學校徵召運動員了!但運動員會畢業,一旦畢業了,就面臨就業與延續運動生涯的抉擇,而其身份認同的問題也就浮出檯面。真的要競技運動成績有所提升,必須做好運動選手的生涯規劃,不但要從基層開始培訓,還要給予選手無後顧之憂的環境,至少要給予半個職業軍人的待遇。

運動員參加奧運或國際比賽,如果是在替國家爭取榮譽,國家如果沒有給予對等的照顧,你不大可能期待運動員會支持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想要野生運動員「深明大義」,支持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大概是老臺獨的痴心妄想。

選手要的就是有辦法生活,比賽、得名、拿獎金,都不可能不考量到生存保障,對教練來說也一樣,正名不正名,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在讓選手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比賽。至於要不要現在正名,對運動員和教練來說,幾乎無感,能不能比賽、拿獎金、以後有照顧,才是重點。

如果政府在體育政策上,可以對選手真正照顧到,能讓選手無後顧之憂去比賽,這樣一來,每個選手爭的不再只是爭自己未來的國手,他們也會爭國家的榮譽,當國家沒有給予完整的照顧,即使正名了,到頭來,選手一旦比賽去不成,所有投入的青春、金錢、流血流汗的訓練,全部是夢幻泡影。

台灣有很多優秀的選手,但是體育界制度真的很多不透明、很多不公平,選手到最後,沒保障,沒有個人出頭的機會,當然也沒有為國爭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