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死後升天的軼聞 by一心

· 本站原創

《三國演義》比起陳壽《三國志》生動有趣,讀之恍若跨越時空,身臨其境,誰在乎是不是真實。就像古老傳說與神話一樣,影響深遠。現代人也不讓前賢,拚命寫小說、拍電影,一旦變成傳奇印記,說不定可以化嚮往為實際。 

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傳貼一篇類似內容農場的文章,標題是《BBC紀錄片證實耶穌是佛家出家弟子》,這個傳聞,由來已久,歐美人士也常當做與東方人茶餘飯後連結的話題,比威尼斯商人寫的《馬可·波羅遊記》神秘多了。佛教徒特別喜歡這種傳說。 

傳說的起因是,耶穌從12歲到30歲之間的青年時代,在聖經上,或是其他的文獻資料上,都沒有任何記載,是完全空白的。於是,有一說法是,那段期間他去印度學佛了,在「復活」後,逃回他青年世代就去過的喀什米爾,並活到80歲。而所謂的「三賢朝拜」,被重新解釋為:三位喇嘛遠赴巴勒斯坦尋找轉世靈童,等他13歲時將他帶回印度教育。

這篇文章除了有紀錄片全片,還有最初「發現」此事蹟的俄國旅行家尼古拉斯.諾托維茨(Nicolas Notovitch) 1890年的全書英文版連結

這個「發現」,主要是針對基督教壟斷神學詮釋權的不滿。因為大家都愛耶穌,都希望耶穌是自己人,不希望耶穌與自己有距離。況且,神無所不在,不可能只存在人所知的地方。這種心情,不難理解。 

尼古拉斯(Nicolas Notovitch)曾經拜訪印度,他因為摔斷腿,在拉達克的一個藏傳佛教寺院(Hemis Monastery)休養,而接觸到這本據說從巴利文翻成藏文的傳記作品「Life of Saint Issa, Best of the Sons of Men(最好的人子,聖人Issa的一生)」。 

Issa跟阿拉伯文的名字Isa很像,而在《可蘭經》中就是用這個名字來稱呼耶穌。當地喇嘛相信Isa就是耶穌。 

後來,尼古拉斯把自己的遭遇和這本傳記的內容,用法文寫成《La vieinconnue de Jesus Christ》一書,1894年出版,之後也被翻譯成英、德、西班牙、義大利文。歐洲歷史學者在研究後,普遍認為是造假的,內容有許多前後不一致的地方。 

在谷歌輸入關鍵字Jesus was a Buddhist Monk和BBC搜尋,找到2010年三月BBC Radio 4的一篇內容,標題是:Tourists flock to 'Jesus's tomb' in Kashmir(遊客湧入喀什米爾的耶穌墳墓)。 

broken image

BBC特派員Sam Miller在喀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採訪,引述一位住在「耶穌墳墓」附近的當地人說,這都是當地商家的炒作而已,暴力衝突讓遊客減少,這個傳聞有利於遊客回流,後來這傳聞又被寫入《寂寞星球》旅遊手冊,於是,本來不起眼的墳墓變成了熱門景點。不過,最後這位記者也寫到,就像有人因為威廉布萊克長詩《米爾頓》自序上一首短詩,而相信耶穌來過英國,這種傳說是不會退流行的。 

對於這種加工製造的傳聞,大家都捨棄基本的求證,或是說,大家都希望這個可能性是真的,所以,一廂情願樂此不疲,能拉近距離互相取暖就好,他們認定基督教聖經也是加工製造的傳聞,但只要對生命傳承有幫助,當小說讀也很有啓示!這也許是另類的後真相時代!當資訊傳遞跟社交功能已經切割不開了,事實的精確度,可以為了社交功能而打折扣,八卦煽情一下又何妨? 

或許就像《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作者哈拉里所說的,我們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s)之所以勝過其他人種,在地球上稱霸,就是因為發展出了「虛構想像」和「閒聊八卦」的能力,所以能夠透過敘事的力量,動員群體,為一個想像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也就是說,談話內容的真實性,往往不是大家在意的,就像軒轅黃帝是蒙古人、突厥人或漢人,一點都不重要了。很多轉貼這類文章的人,也並不在意這是不是真的,大家喜歡的是這個訊息帶來的情緒感受和群體認同。 

所以,比起「事實加上事實的求證清楚再加上正確的傳播」,人類社會更常發生的,其實是「粗糙的事實加上很多的虛構加上隨便傳播」。 

在社交媒體點閱率至上、流量可以變現金的遊戲規則中,這種虛構故事的傳播,只會越來越多吧! 

在這個例子中,能不能說,大家就是引頸企望人類祖先同源、膚色差異只因地理氣候日曬不同,佛教和基督教根本同源?佛陀和耶穌的智慧一脈相承?對於篤信耶穌死後升天的基督徒來說,這個故事,或許一點都不浪漫。但以佛教徒「應以何身得渡者即現何身」的菩薩行為言,耶穌化身東方菩薩,一點都不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