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小農市集做市調 by一寂

· 本站原創

三月份第一個禮拜的週六,是社區公園的小農市集,我隨意地逛逛看看,只是,攤位上的農產品引不起我的購買欲。

跟一位膚色黝黑的中年男子擦身而過,聽到他冒出這樣一句話,「這樣的市集很失敗!」

我停下腳步,與他正視,想知道後續?

他知道我在聽他說話,繼續著「這樣的市集,只是在拼業績,完全沒有小農市集的理想與特色...這些攤位大部分擺的都是農產加工品,蜂蜜、米、醋、手工麵包,很少在賣生鮮蔬果。可以在超市上架的農產加工品,為什麼還要顧客要特地來這裡買,超市裡的選擇不是更多樣?沒有賣生鮮蔬果,還算是小農市集嗎?」

一時接不了他的話,我問著「你有在這裡擺攤嗎?」

「沒有,來這裡做市調,看看東西的價格,看看大家在賣什麼?」他來自花蓮光復,「我有個農場,自種自賣。」

知道他是農民,我的眼睛亮起來了,蠻想聽聽聽他的經驗談,任何方面都好。

「台灣農民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市場概念,沒有市場概念就會跟風搶種,市場上那種作物價格好就種那種作物,沒定性。高麗菜最明顯,每次颱風過後,常常會看到高麗菜貴到一顆100塊,沒多久,又會看到政府鼓勵大家多吃高麗菜,因為高麗菜已經跌到一顆10塊還沒人要,20年30年過去了,同樣的事情一再發生,你就知道產銷問題從來沒有解決過。」

他預測「今年火龍果、芭樂會大崩盤」,因為「去年火龍果芭樂每斤都飆到100元以上,很多人就會開始改種,然後又會是盛產滯銷的局面。」

「市場概念其實是很簡單的數學,只要上農糧署網站,就可以查到作物的種植面積,很多數據都可以公開查詢....10年前,巨峰葡萄正流行,卓蘭種植面積有1736公頃,農民不用擔心賣得不好賣不出去,因為卓蘭有酒廠會收購,5年前,卓蘭酒廠關閉,巨峰葡萄馬上滯銷,種植面積縮減剩下400頃...種植面積縮減沒什麼不好,表示現在你可以種葡萄了,因為競爭沒有當年那麼厲害。」

「我絕對不做那種從早忙到晚、事情一件件做不完的傳統農夫」,他期許自己當現代農夫,善用科技、熟悉每種作物特性,他的原則是「(菜)好吃比好看重要」。

「我在花蓮有兩甲地,約6000坪,要是用傳統技法,光是澆水施肥就要累死,我全部採用滴灌系統,一滴水需要幾秒,澆到水量夠需要多久時間,全部計算好,到時候,只要開關一開,就讓系統自動完成。」

「台北市是全國最大的有機市場,我又是從事有機農業,在有限的土地人力時間下,我必須思考『台北市民需要什麼?』....一般人會對市場印象深,只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你的東西很特別,別的攤位看不到,另外一個是你的東西比別的攤位便宜....大眾路線太多人在走,我要走高檔路線,做市場區隔,種的是市面上比較少見的芝麻葉、櫛瓜、沙拉波菜、羽衣甘藍。」

「有機農業成本最高的是肥料,政府補助的有機肥,一包20公斤,跟農會購買需要240元,八分地施肥需要60萬,雖然是一年一次,還是農家的大負擔,我的原則是用最低的成本,種植最高級的作物...我只要6萬....很簡單,我跟附近的居民收購檳榔梗,全部鋪滿,讓它腐熟。」

「種作一定會遇到碰到病蟲害,我不用化肥農藥,我用中藥,把17種中藥粉混合在一起,噴在作物上...還有,光也可以除蟲,蟲喜歡綠黃光,只要把光裡面這兩種光源去掉,蟲就不會來,而且這種光是植物喜歡的,可以調整植物的生長週期,高麗菜原本需要90天才會成熟,用光照射後,成熟期縮短成60天。」

「這些都是生物科技,如果把生物科技用在生產,任何問題都可以很生活化的方式解決,其實是很環保,台灣的生物科技只有用在醫美,把生技做小了....。」

他自稱半途出家,「這些種作農法都是跟老共學的」。

「本來在杜邦深圳廠當台幹,1999年,工廠被老郭(郭台銘)買去,拿了6個月的資遣費.....離開台灣越久,人脈關係都淡了,不是不想回來,是回來也很難再開始,回不來...想辦法,總不能當台流吧!」

「想了8個月,決定當農夫,自給自足,沒人可以把我辭退...我在中國找個農業專家教我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從水陸養殖、排泄物沼氣如何製作有機肥、再到有機植栽,一整套學了三個月,然後在山東濟南跟朋友找個農場實作7年,那個農場還在,現在是朋友在經營。」

「老共的農技比台灣進步,他們是用國家力量在研發,1988年有菜籃子工程計畫、2006年有火炬計畫...他們的糧食是100%自足,完全不用進口...9%的耕地要養活13憶人口,這個厲害...台灣的糧食自給只有三成!」這位花蓮農民顯然保有農業立國糧食自給自足的舊時代觀念,他忽略了中國畜產品需求的增長,忽略了飼料糧牧草、玉米和大豆進口量相當鉅大。另外,中國農產品還進口大量大豆和棉花,其他像玉米、糖、食用油、乳製品和豬牛羊肉等農產品進口也年年增長。

再回台灣,是個意外。

「2006年,回台灣休假,正好台大在開精緻農業班,我已經有實戰經驗,需要有理論基礎,就報名參加。沒想到上一兩堂課後,蠻失望的,我以為台大的學術地位很高,應該是很先進、世界級的,沒想到教授講的都是老套,本來我要走人,班上同學都知道我有實戰經驗,希望我留下來帶他們,他們居然幫我在萬里弄塊地,我一待就是4年,然後,就....不想走了。」

「台灣有機農業比中國落後20年」,這是他的比較結論,「現在看多了,其實,老共也沒什麼,他們有很多技法都是跟以色列學的。」中國的有機農業比台灣「進步」20年?9年前,中國代表在《越南河內東亞有機論壇》宣稱中國有機栽培從三十萬公頃,短短一年提升到350萬公頃,成為世界第二大的有機農業國家。這怎麼可能?中國土壤污染、水污、空污都是最嚴重的,不是用雞糞、廁肥做肥料,用溝渠的水澆灌就叫「有機」!歐盟15國與美國紐澳對中國進口的有機產品有信心?我是不信的,與廣大病人健康最攸關的有機中藥都不可得,哪來有機農業?

聊到農會,他搖頭。

「農民對農會只有依賴兩件事,一個是農害申請,另外一個是農藥肥料購買,一般農民都是採慣性農法,加入農會的好處是買肥料有優惠。」未來農業決勝的關鍵在經營管理,政府對農民的輔導如果只是給補助蓋溫室、買設備、肥料等,而沒有完整的技術輔導、品質規範、品牌建立與行銷等等,農民頂多只懂栽培管理、品種、設施、設備、機具維護,不會懂「經營管理」,像是生產排程、控管金流,甚至應該包括稅務和創投…。

「基本上,農會對農民是打壓的,譬如種金針季產500斤,農會以每斤60元優惠價收購,但只收購200斤,剩下的300斤,農民要自己想辦法找通路,這樣的作法根本就是被動敷衍...產品推銷要推廣強打到風行,要讓它在市場造成轟動不可取代,那有這種只銷售一半、另外一半不管的?全世界有那間公司用這種銷售法是成功的?你用宜蘭三星農會促銷三星蔥成功的案例來看,就可以知道其他農會有沒有在做事了。」斗南馬鈴薯、胡蘿蔔憑什麼賣到日本、東南亞,沒有農會,內外銷通路大概都很難。像柳丁一定需要產銷、冷藏的服務,沒農會協助,怎麼銷出去?

就他的接觸經驗,「我身邊的農民,50、60歲以上的,幾乎都是(天然)藍的... 他們知道國民黨很黑,他們很討厭國民黨的政策,但是,他們還是支持國民黨」,會有這麼奇怪矛盾的現象,他覺得可能跟當年的土地政策有關,「台灣的農民是在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土地改革之後,才從佃農成為自耕農,光是這一點,你要改他們腦袋,就是個大工程。」顯然他不知道農會不直選,農會總幹事不會感受到來自農民的壓力而回應農民需求,農會也就不可能積極辦理農業產銷事宜,造福農民!

他心目中的理想農會,「除了開拓農產品的產銷通路,還要教育農民相關的農業基礎常識跟技術,讓農民跟得上時代;結果,現在農會都在搞信用金融搞地方派系,最重要的教育跟推廣反而沒在做。」農會真的是任由農民自生自滅!

市集快要結束了,他說「我有種芭蕉,下次帶來給你試吃看看,台北的芭蕉,一斤60、70塊,我的只要20塊,還是有機的」,雖然是半途出家,他對自己的農法技術很有信心,一路摸索,從未懈怠。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