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的陰暗面2016-10-29 點閱:12835 分享:6
比如說,「業(karma)」,就是最常被誤用的一個觀念。有一次,一位學生遇到困難,記不住要考試的內容,於是去找出家師父們幫忙,他們給她的答案居然是:妳記不住,是因為妳有一世曾經是焚書坑儒的獨裁者,所以,妳注定永遠都會有學習障礙。 聽在我們這些大人的耳裡,只會覺得很誇張,甚至好笑,但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卻像是給她判了一個無期徒刑,她的靈魂是被汙染的、有著無法挽回的錯誤,不管她做什麼,都不可能像身邊的朋友那樣正常地學習。 這就是業的觀念被誤用的黑暗面,不跟孩子討論她的學習方式如何、是否可以改善,卻把問題歸咎於她內建的、與生俱來的錯誤。天哪,還有比這更能打擊自尊心的方式嗎? 但比「業」更可怕的,還有「人生就是苦,一切都是無常,我什麼都不是」的觀念。以上觀念,就哲學思考來說,當然有其合理性,但在運用上,人生彷彿就變成了一場逃離計畫。有一次,學校中的一位資深女尼在演講中提到她的瀕死經驗,當她終於被救活,回到人世,她形容那感覺就像「回到一個臭水溝,什麼都不能做,只能吃著人類排泄物過活。」當此生此世被形容成如此恐怖、而且無可奈何的輪迴,那麼,我們當然迫不急待要趕快「懂了」,才可以不必再「存在」。 對人世間的苦以及不公不義有敏感度,當然是好事,也可能幫助這個世界更好,但當生命中的喜樂湧現,當妳自然而然想要跟人連結時,內在卻有個聲音告訴妳說:「妳這樣是在延後真正的自我成就!」在羞恥和疑惑夾雜之下,妳過著一種半吊子的人生,不敢完全地享受喜樂,也無法純然靜觀地安住當下,這是悲劇! 再來就是靜坐引導僵化的問題。靜坐,明明是要讓人發現自我的真正本質是無我的,然而,當一個所謂的自我發現的過程,在開始之前,就已經被告知了方法、步驟,及可接受的結論,接下來只會是心理暗示,那還有什麼好「發現」的呢?
最後作者結論,跟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相比,佛教至少沒有把傳教變戰爭的不良紀錄,然而,正因為佛教的修辭比較溫和,更幽微地將後悔及羞恥注入一個人的生命、使人無法受用生命,其效果可能更危險。一個進入佛教社群的年輕人,接收著過去世有著邪惡本質的暗示,在探索自我存在意義時,又只能導向單一結論,她的處境之艱難,其實跟一位進入天主教學校被神學武器攻擊的年輕人,不相上下。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的社會有威權色彩,思考不獨立,家長們對佛教學校有著明亮正面的想像,而對於天主教,西方社會已經有很多的批判(受基督新教與媒體獨立影響),所以,一個佛教學校的年輕人,比起天主教學校的年輕人,更沒有反抗的資源,也就更有可能發生憾事。這就是作者決定動筆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他也提醒大家不要因為傷害更幽微,或受害者更沉默,就不去指認佛教教育的黑暗面。 佛陀曾對印度東北比哈爾邦邦的(Kesaputta)的卡拉瑪人(Kālāmas)講授《卡拉瑪經》(巴利大藏經·增支部),總結了分辨是非真假的十條告誡,今日佛教徒十個有九個以上違悖這十條告誡。 延伸閱讀:https://theravadayana.wordpress.com/2011/02/13/佛法入門:《卡拉瑪經kalama-sutta》/
|
上一篇:面對內建的偏見 移至文章頂端 下一篇:性傾向無障礙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