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子吃垮了台灣2015-06-19 點閱:13176 分享:24
…行政院在1945年12月1日派遣「台灣工礦事業考察團」抵台考察台灣的工業與礦業,考察團在3個月後完成了一部考察報告。 報告中指出,台灣不應該成為中國重要工業發展重心,所以「不必應有盡有、儘量建設」。 「對台灣之既有工業,不必全部恢復,不宜作鉅額之投資」,更重要的是,為防止台灣經濟壯大,獨霸一方,所以建議「不必使台灣自給自足,樹立經濟割據之條件」。 …熊熊的烽火下,地處邊陲,被中國人認為不應當是祖國發展重心的台灣,卻成了國民黨政府後勤補給的最重要來源,各項台灣出產的物資被源源不斷的運往中國內地。 以米糧為例,僅在1946年,就有1百多萬石的食米由台灣被運送到中國蘇北和華北充作軍糧。 台灣在日治時期,一直都是米和糖的重要產地和輸出地,但是在1946年,台灣卻遭受到了前所未見的米荒,物資外流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除了各項物資的外流,資金也一樣的被國民黨政府撥轉到中國內地。 二次大戰末期,台糖公司原來有15 萬噸的存糖,是用來當作戰後復員與營運的資金。 就像之前讀到翁青治的「被掠奪的台灣:四萬換一塊的故事」,引述嚴家淦報告,「1848年11月以降…京滬局勢緊張,中央軍政款項之墊借尤為龐大。以致台省金融波動,物價狂漲。」直白地說,從1948年11月以後,中華民國所有軍公教人員的生活來源,只有依靠台灣。
將舊台幣折合成美金來計算台灣人民的損失,就更清楚了。1949年剛發行的新台幣與美金是5元新台幣兌換一元美金的匯率,1949年的舊台幣兌換美金的匯率貶成20萬 (= 4萬X 5) 舊台幣兌換一元美金。也就是說,原本在1946年與日圓等值的舊台幣,到了1949年卻要用20萬的舊台幣(等於一元美金)才能夠換到360元的日幣(也是等於一元美金)。台灣人民的現款縮水到原來的555分之1。 壓低了舊台幣的幣值,使得中國來台的接收人員以及公務人員都因此而發了一筆橫財!曾經在台灣擔任過國貿局長,台糖董事長的汪彝定,在其回憶錄《走過關鍵年代》中寫道:「拜此匯率之賜,我們這些早期來台的窮公務員,忽然之間發了一筆小財。我帶來台灣約有一、二十萬元法幣(貶成原來幣值的55萬分之1,在中國已成廢紙),按照二十比一的匯率,變成六、七千元,甚至上萬元台幣。我穿著一條舊卡其褲來到台灣,這時趕緊去太平町(延平北路)做衣服,一口氣做了兩套款式不甚高明的西服,共花了我兩、三千元而已。如果在重慶,這筆錢(六萬元法幣)連一條卡其布褲都買不到。」 1947年2月初,台灣長官公署準備將所有接收的日產房屋全部標售,上海財閥更以套匯得來的新台幣搶購日產。更嚴重的是,在發行新台幣之前,台灣物資出口所賺得的外匯,均需透過在上海的中央銀行折算,台灣外匯收到的都完全不是等值的兌換,此中蒙受損失尤為鉅大。 於是,僧多粥少的中國軍公教人員,很快就吃垮了台灣。…但我做噩夢時好像聽見他們在說:中國內戰是為台灣人打的,沒有這場內戰,台灣也不會「光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