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繩:中國是權力市場經濟2013-10-17 點閱:12686 分享:17
去年5月廣州市《南方人物週刊》第一次直踩中共歷史禁區,發表深度調查報導《以誠實和良知祭奠饑荒——1959-1961年的大饑荒記憶》,挖掘掩蓋的歷史真相,揭露中共欺騙中國人50年的彌天大謊。 當他們沒有飯吃的時候,戶籍管制使他們離不開規定的土地,離開了也要不到飯吃,所以,逃荒也沒有活路。民間自救之路給阻斷了,各地基層幹部甚至派民兵持槍攔截饑民逃荒要飯,認為這是給社會主義抹黑,更加劇了死亡。同時還對國外封鎖消息,拒絕國際社會救災。這跟歷史上任何時期的饑荒都不同。歷史上的天災,不會在所有地方同時發生,農民和市民遭災後可能通過流亡逃荒存活下來,而宗族也是一道救濟屏障。 黨的宣傳,一直將大饑荒說成是「三年自然災害」與蘇俄逼債,完全否認橫徵暴斂,劉少奇在1962年中共中央7000人會議上,承認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大大得罪了毛澤東,種下文化大革命被慘遭整肅的因。但只要去查一查當年的氣象、土地、人口、政策等等資料,願意誠實地面對,不難讓大饑荒的面目變得清晰。 《光山縣誌》上說,從1958年開始,縣裡連旱4年,糧食產量連年減少。查訪到的真相是光山媲美江南魚米之鄉。那些年更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好年景。也是在那一年,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這「三面紅旗」。從此「躍進」的號角不斷吹響。河南遂平縣「衛星人民公社」爆出小麥畝產2105斤,放了第一顆「高產衛星」,信陽「楂岈山人民公社」開始將一塊畝產小麥四五百斤「浮誇」成3200多斤。 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感召下,各地逐漸加碼,輪到信陽「雞公山人民公社」放衛星時,水稻畝產已達萬斤。此後,報上的數字一個比一個驚人,一萬、一萬五,乃至報出畝產四萬三千斤的「奇跡」。1959年糧食豐收了,糧倉卻是空的。 那一年,光山縣所在的信陽地區實際糧食產量為二十多億斤,而各縣市報的糧食產量竟高達72億斤,河南省委「信以為真」,給信陽地區派了上交16億斤的任務。河南全省上報糧食產量則超出實產一倍。徵收任務從省裡一級一級壓下來,壓到生產大隊、生產小隊,最終壓到農民頭上,滿倉的糧食被一車一車拉了上去。當時新聞報導稱:「五億農民創造了驚人的奇跡,糧食每畝單位產量出現了古今中外沒有的紀錄。」《河南日報》也登出頭版頭條——「今年我省糧食徵購任務超額完成」。但真相是搜刮殆盡,玉米心吃光了,野菜吃光了,樹皮吃光了,鳥糞、老鼠、棉絮都用來填肚子。在挖觀音土的地方,饑民們一邊挖,一邊大把大把地往自己嘴裡塞著觀音土。死人的屍體,外來的饑民,甚至自己的親人,都成了充饑的替代品。 荷蘭的中國問題專家Frank Dikötter在3年前出版的書,估計1958到1962年因饑荒而死的至少4500萬人。楊繼繩的估計比較保守,說大約餓死了3600萬人,他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心裡也為父親修建了一座墓碑。 談到中國經濟的現狀,楊繼繩表示:「現在中國是權力市場經濟,根本問題是權力不受制衡。資本也不被駕馭。所以先建立一個制衡權力、駕馭資本的制度,這就需要政治改革、憲政民主。這樣才能實現中國社會公平,減少社會矛盾。」 楊繼繩在書中前言的最後寫道:「在極權制度死亡之前,我提前為它立了個墓碑。」
延伸閱讀: 「中國道路」能走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