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誓言永遠不會保持沉默2013-10-11 點閱:13902 分享:20
她的父親齊亞丁•尤瑟賽(Ziauddin Yousafzai)是巴基斯坦女校創辦人,他說:「我絕不會讓奴隸的枷鎖套軛在我的頭上("I will never put my head into the yoke of slavery" )」 死亡威脅從未離開她的家。她的父親齊亞丁本人視死如歸,他早有準備,「若我因此而死,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死亡方式了。」 女兒名字瑪拉拉(Malala)取自阿富汗民族女英雄Malalai of Maiwand,1880年領軍反抗英國入侵,戰死沙場時只不過十七、八歲。明顯地,父親對這個女兒有很高的期望。瑪拉拉名字的涵意是悲痛欲絕(grief stricken)。 原本她志願當醫生,但爸爸卻希望她成為政治家。「我發現我的女兒很有潛質,可以較醫生貢獻更多,她可以創造一個讓所有醫科女學生都可輕易取得學位的社會。」耳濡目染下,女兒同意了父親的想法,「我有一個新的夢想,我想作為政治家去服務我的國家,我的國家有太多危機了,我需要去拯救她。」這是一個12歲女孩的生日願望。 5年前她11歲開始為BBC烏爾都語頻道(in Urdu) 寫網誌,講述塔利班政權下一名年輕女孩的生活,倡導女性受教育權。瑪拉拉前年底受訪時,曾提及對塔利班無所畏懼,「即使他們要來殺我,我會告訴他們,他們所做的是錯誤的,接受教育是我們的基本權利。」 一年前的10月9日遭近距離槍擊頭部,一位巴基斯坦蒙面少年一手啤酒一手持槍跳上她們放學回家的校車中,蒙面少年么喝:「哪一位是瑪拉拉?」 為表揚巴基斯坦倖存的少女瑪拉拉•尤瑟賽爭取婦女及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去年11月10日聯合國將每年7月12日定為「瑪拉拉日」。不久前又獲得由歐洲議會頒發的歐洲最高人權獎──薩哈羅夫人權獎。
瑪拉拉去年受傷後,在英國伯明翰接受手術治療。醫生們用鈦金屬板修復她的頭顱骨,並植入人工耳蝸,來恢復她左耳的聽覺。
《紐約時報》Adam B. Ellick在2009年拍攝的優秀紀錄片《下課了(Class Dismissed)》記錄了他的這種勇敢行為。紀錄片中一位自豪的父親——齊亞丁•尤瑟賽談到自己的女兒瑪拉拉時所說的話。在塔利班(Taliban)領導人禁止女童接受教育之後,齊亞丁•尤瑟賽沒有關閉他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山谷(Swat Valley)開辦的女子學校。她對著鏡頭說:「無書可念好無聊喔!」
在這部紀錄片中,當時僅有11歲半的瑪拉拉口齒伶俐,背著一個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書包。瑪拉拉說,她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如今她一改之前當醫生的第一志願,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2009年一月初的網誌) 2009年底,瑪拉拉當上史瓦特區兒童大會(District Child Assembly Swat)的主席。這個大會提供年輕人一個獨特的機會,得以表達對兒童權利議題的關注。她擔當主席之位達兩年之久,表示:「這是一個難得的經驗,女孩們可以藉此在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面前分享她們的觀點。」 同時也她參加戰爭與和平機構「打開視野」的計畫,得到一些採訪訓練,並與當地媒體接觸,不僅讓自己的政治生涯更得心應手,也激勵其他年輕人有為者亦若是,尤其是女孩。瑪拉拉希望成立「瑪拉拉教育基金會」,幫助貧困女孩上學。 隨著瑪拉拉頻頻受訪、演說,她的人權主張與和平訴求也漸漸獲得國際關注。前年還被提名國際兒童和平獎,十二月獲頒巴國第一座國際青年和平獎,但也因此成了塔利班的眼中釘。 去年10月9日在放學回家途中,才15歲的她,遭到塔利班叛軍槍手襲擊,頭部中彈。子彈從瑪拉拉的左眉上方進入,貫穿了右臉頰,之後,瑪拉拉在英國伯明翰接受專家治療。瑪拉拉由於鼓勵女孩受教育而遭到塔利班的報復。 槍擊事件後,巴基斯坦當局表示在全國16個地區興建以她命名的「瑪拉拉學校」,每間學校會為窮家孩子提供教育,男女生皆收。 她撰寫的自傳《我是瑪拉拉》一書節選刊登在10月6日出版的《星期日泰晤士報》上。 瑪拉拉在書中回憶了遭槍擊之後從昏迷中醒來的迷茫、恐懼,以及奇蹟生還後的生活、讀書狀況。目前「軟弱、恐懼和無助已不復存在」。
在聯大講話 瑪拉拉今年7月在聯合國發表演講,她說她誓言永遠不會保持沉默,此番演說也在聯合國博得了全場熱烈掌聲。 白金漢宮官員周日(10月6日)說,英國女王伊莉薩白二世邀請馬拉拉於10月18日參加在白金漢宮舉行的招待會。 相關新聞話題英國這次為促進英聯邦國家教育發展而舉辦的招待會將由女王和丈夫愛丁堡公爵主持。來賓還包括教師、學術界人士。 瑪拉拉還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熱門候選人。 諾貝爾和平獎獲獎人選將於10月11日公布。如果瑪拉拉獲此殊榮,她將成為歷史上年紀最小的諾獎得主。 延伸閱讀: 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獲薩哈羅夫人權獎
|
上一篇:拒馬內國慶變黨慶 移至文章頂端 下一篇:不痛不癢的清流